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撥開白色地膜才找到土地 如何不讓“白色污染”卷土重來
[2013/6/19]
節水農業深陷“白色困局”隨著地膜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范圍不斷擴大,用量逐年增加,殘留的地膜對我國西北地區農田的污染在加劇、蔓延。尤其是新疆地區,已經成為“白色污染”的重災區。
村民在垃圾堆上種地
肖付林是新疆瑪納斯縣農民,30年前,正是使用了白色塑料薄膜,讓他家40多畝棉田的產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如今,埋在地下的殘膜已經逼得他不得不在滿是殘膜的土地里種莊稼。在他家剛剛犁過的地里,半月談記者隨手捧起一抔土,夾帶出的殘膜就有4塊,最大的長達30多厘米。
事實上,由于增產效果明顯,這些年地膜覆蓋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迅速普及,目前我國每年地膜投入量約為120萬噸,地膜覆蓋面積超過2億畝,涉及棉花、玉米等40多種農作物,并呈逐年遞增趨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說,農田地膜在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如此大規模應用,帶來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如不加以解決,就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
進入4月之后,隨著新疆各地全面展開春耕春種工作,殘留地膜對農田的污染也到了最為直觀的階段。記者調查時看到,還在耕犁的農田里,廢舊地膜密密麻麻地遍布田間,偶爾風起,灰白色的殘膜或四處飄蕩,或纏繞在地頭枯枝上;而已經播種的農田,則是新膜蓋舊膜,舊膜又落在新膜上。
在過去兩年中,自治區農業廳資源與環境保護站連續對新疆20個縣的農田進行取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當地農田平均每畝地膜的殘留量達到17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其中,每畝地膜殘留量在15公斤以上的農田占到近8成。在南疆的一些鄉鎮,最高的地膜殘留量甚至達到40多公斤,按每年每畝鋪膜4公斤計算,相當于給農田鋪了10層地膜。一些農業技術干部感嘆道:“過去是撥開土地找地膜,現在是撥開地膜找土地了。”
“這已經是在垃圾堆上種莊稼了!”自治區農業廳資源與環境保護站站長秦曉輝說,農民們大量使用超薄地膜,這樣的地膜一扯就爛,無法回收,只能任其埋在地下。而多年來埋入地下的殘膜碎屑,更是沒有辦法清理,成為農田的永久垃圾。
白色污染帶來的更多危害尚未披露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當地很多農民對殘膜帶來的危害并不十分了解,他們只是在翻地前用耙子簡單清理一下,滿地的殘膜很快就被新鋪的地膜覆蓋了。能撿出的大塊殘膜,往往被農民就地焚燒,或干脆棄置田間地頭;在不少地方,殘膜堵塞溝渠,影響農田排灌;一些殘膜甚至混入秸稈、牧草,毒死誤食的牛羊……
一些農業生態專家指出,“白色污染”已經超過了當地農田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農田生態將進一步惡化。
“這種污染具有累積性,地膜殘留在土壤中逐年累積,污染只會越來越重。”嚴昌榮說,最直接的后果是農作物減產,影響農民持續增收。播種時種子點到殘膜上無法扎根,作物的出苗成活率和產量都受到極大影響。
自治區農科院提供的研究報告顯示,作物產量隨殘膜量的增加呈下降趨勢。以棉花為例,當土壤中殘膜量達到每畝3.5公斤時,至少減產15%。一些農業專家指出,近年來,新疆各地大力推廣普及測土配方施肥、高新節水等技術,但作物的增產效果基本被殘膜抵消。
農田地膜殘留潛在的后果還難以估量。長期關注這一問題的新疆著名農田水利專家、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新光告訴記者:“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農作物減產,但殘膜會不會對地下水和土壤產生污染,還無法預判。”
董新光介紹,我國現有地膜生產的標準是上世紀90年代制定的,雖然規定了0.008毫米的厚度標準,但同時又規定,允許有±0.003的誤差,這意味著厚度只要不低于0.005毫米,就屬于合格地膜,這為一些企業生產超薄地膜打開了方便之門,執法部門對此束手無策。
白色污染防治路途漫漫
大量地膜在農田殘留,影響到我國農業與生態可持續發展。如何應對這一“白色災難”,專家們開出了“使用可回收或可降解地膜”的藥方。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由于投入嚴重不足,目前在我國還缺少有效的殘膜回收機械,以及真正實用的可降解地膜產品,使得我國治理“白色污染”的工作困難重重。
另據調查,由于費時、費力、費錢,即便是使用了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的地膜,農民也不愿意清理地里的殘膜。新疆尉犁縣塔里木鄉農民孫文傳告訴記者,粗略地清理一遍地表的殘膜,每畝地要耗費一個人半天的時間;按每人每天150元的人工費用計算,雇人撿拾他家40多畝棉田中的地膜,至少要花費3000元。
尉犁縣農業局局長李忠坦言,缺乏實用、有效的殘膜回收機械,已成為治理工作進一步推進的主要障礙之一。記者在新疆看到,春耕之前,各地最普遍的殘膜回收方式是用拖拉機拖拽著摟草機或大型“耙子”,在農田里來回作業。據使用過的農民反映,這些由當地農機企業自行設計、生產的小型農業機械回收效果并不好,多次作業后,地表殘膜的回收率依然不到50%,一半多地膜依然被埋入地下。
鑒于“白色污染”不斷蔓延的態勢,一些農業部門的專家認為,目前最為緊迫的工作是盡快修改或重新制定地膜生產的國家標準,使執法部門能做到有法可依。在此之前,建議把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的地膜先納入農資補貼的范圍,引導鼓勵農民使用相對較厚、易回收的地膜。
中國的地膜覆蓋技術
地膜即是石油化工產品聚乙烯產品。中國的地膜覆蓋技術,1978年從日本引進。頭幾年在東北三省、北京、上海及內蒙古等13個省市自治區進行研制試行,經過在16個省市農業區域生產示范,確定了是一項適合于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科學技術。從1983年起做為國家重點推廣項目向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
地膜種植在田地內覆蓋大量的塑料薄膜,作物收獲后殘留在土壤中,難以降解,對土壤造成了污染和損害。
隨著塑化劑風波的漫延,地膜無法沉降是否會導致土壤中塑化劑含量過高而影響人們的健康仍在檢測,急需權威部門的信息公布。
村民在垃圾堆上種地
肖付林是新疆瑪納斯縣農民,30年前,正是使用了白色塑料薄膜,讓他家40多畝棉田的產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如今,埋在地下的殘膜已經逼得他不得不在滿是殘膜的土地里種莊稼。在他家剛剛犁過的地里,半月談記者隨手捧起一抔土,夾帶出的殘膜就有4塊,最大的長達30多厘米。
事實上,由于增產效果明顯,這些年地膜覆蓋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迅速普及,目前我國每年地膜投入量約為120萬噸,地膜覆蓋面積超過2億畝,涉及棉花、玉米等40多種農作物,并呈逐年遞增趨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說,農田地膜在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如此大規模應用,帶來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如不加以解決,就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生產。
進入4月之后,隨著新疆各地全面展開春耕春種工作,殘留地膜對農田的污染也到了最為直觀的階段。記者調查時看到,還在耕犁的農田里,廢舊地膜密密麻麻地遍布田間,偶爾風起,灰白色的殘膜或四處飄蕩,或纏繞在地頭枯枝上;而已經播種的農田,則是新膜蓋舊膜,舊膜又落在新膜上。
在過去兩年中,自治區農業廳資源與環境保護站連續對新疆20個縣的農田進行取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當地農田平均每畝地膜的殘留量達到17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其中,每畝地膜殘留量在15公斤以上的農田占到近8成。在南疆的一些鄉鎮,最高的地膜殘留量甚至達到40多公斤,按每年每畝鋪膜4公斤計算,相當于給農田鋪了10層地膜。一些農業技術干部感嘆道:“過去是撥開土地找地膜,現在是撥開地膜找土地了。”
“這已經是在垃圾堆上種莊稼了!”自治區農業廳資源與環境保護站站長秦曉輝說,農民們大量使用超薄地膜,這樣的地膜一扯就爛,無法回收,只能任其埋在地下。而多年來埋入地下的殘膜碎屑,更是沒有辦法清理,成為農田的永久垃圾。
白色污染帶來的更多危害尚未披露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當地很多農民對殘膜帶來的危害并不十分了解,他們只是在翻地前用耙子簡單清理一下,滿地的殘膜很快就被新鋪的地膜覆蓋了。能撿出的大塊殘膜,往往被農民就地焚燒,或干脆棄置田間地頭;在不少地方,殘膜堵塞溝渠,影響農田排灌;一些殘膜甚至混入秸稈、牧草,毒死誤食的牛羊……
一些農業生態專家指出,“白色污染”已經超過了當地農田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農田生態將進一步惡化。
“這種污染具有累積性,地膜殘留在土壤中逐年累積,污染只會越來越重。”嚴昌榮說,最直接的后果是農作物減產,影響農民持續增收。播種時種子點到殘膜上無法扎根,作物的出苗成活率和產量都受到極大影響。
自治區農科院提供的研究報告顯示,作物產量隨殘膜量的增加呈下降趨勢。以棉花為例,當土壤中殘膜量達到每畝3.5公斤時,至少減產15%。一些農業專家指出,近年來,新疆各地大力推廣普及測土配方施肥、高新節水等技術,但作物的增產效果基本被殘膜抵消。
農田地膜殘留潛在的后果還難以估量。長期關注這一問題的新疆著名農田水利專家、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新光告訴記者:“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農作物減產,但殘膜會不會對地下水和土壤產生污染,還無法預判。”
董新光介紹,我國現有地膜生產的標準是上世紀90年代制定的,雖然規定了0.008毫米的厚度標準,但同時又規定,允許有±0.003的誤差,這意味著厚度只要不低于0.005毫米,就屬于合格地膜,這為一些企業生產超薄地膜打開了方便之門,執法部門對此束手無策。
白色污染防治路途漫漫
大量地膜在農田殘留,影響到我國農業與生態可持續發展。如何應對這一“白色災難”,專家們開出了“使用可回收或可降解地膜”的藥方。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由于投入嚴重不足,目前在我國還缺少有效的殘膜回收機械,以及真正實用的可降解地膜產品,使得我國治理“白色污染”的工作困難重重。
另據調查,由于費時、費力、費錢,即便是使用了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的地膜,農民也不愿意清理地里的殘膜。新疆尉犁縣塔里木鄉農民孫文傳告訴記者,粗略地清理一遍地表的殘膜,每畝地要耗費一個人半天的時間;按每人每天150元的人工費用計算,雇人撿拾他家40多畝棉田中的地膜,至少要花費3000元。
尉犁縣農業局局長李忠坦言,缺乏實用、有效的殘膜回收機械,已成為治理工作進一步推進的主要障礙之一。記者在新疆看到,春耕之前,各地最普遍的殘膜回收方式是用拖拉機拖拽著摟草機或大型“耙子”,在農田里來回作業。據使用過的農民反映,這些由當地農機企業自行設計、生產的小型農業機械回收效果并不好,多次作業后,地表殘膜的回收率依然不到50%,一半多地膜依然被埋入地下。
鑒于“白色污染”不斷蔓延的態勢,一些農業部門的專家認為,目前最為緊迫的工作是盡快修改或重新制定地膜生產的國家標準,使執法部門能做到有法可依。在此之前,建議把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的地膜先納入農資補貼的范圍,引導鼓勵農民使用相對較厚、易回收的地膜。
中國的地膜覆蓋技術
地膜即是石油化工產品聚乙烯產品。中國的地膜覆蓋技術,1978年從日本引進。頭幾年在東北三省、北京、上海及內蒙古等13個省市自治區進行研制試行,經過在16個省市農業區域生產示范,確定了是一項適合于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科學技術。從1983年起做為國家重點推廣項目向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
地膜種植在田地內覆蓋大量的塑料薄膜,作物收獲后殘留在土壤中,難以降解,對土壤造成了污染和損害。
隨著塑化劑風波的漫延,地膜無法沉降是否會導致土壤中塑化劑含量過高而影響人們的健康仍在檢測,急需權威部門的信息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