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發改委:增強科技創新力 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
[2011/8/17]
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解讀
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簡稱科技規劃)強調以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并把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技術產業依靠科技創新,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沖擊,取得了新成績,上了新臺階。
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技術產業保持快速發展,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7.3%,2010年達到7.62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4924億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服務、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服務等高技術服務業快速發展,信息、生物等高技術廣泛應用與滲透,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技術服務業、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信息產業“一枝獨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變,占高技術產業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調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術產業基地初具規模,93家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8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58個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已成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東部地區高技術產業進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產業空間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產業技術創新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的研發投入穩步提高,2009年達到892億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長25.2%。產業的發明專利擁有量大幅增長,2009年達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長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領域新建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夯實。高速鐵路、超級計算機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并實現產業化。涌現出華為、聯想等一批具有較強創新活力的企業,營業收入過百億元的高技術企業超過40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產業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間,高技術產業的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國成為世界重要的高技術產品生產制造基地。隨著產業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高技術產業出口開始由簡單的加工貿易出口向資本、技術輸出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轉變,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產業技術開發和標準研制等國際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但也要看到,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加工裝配比重依然過大,產品附加值偏低,大而不強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依然薄弱,掌握的核心關鍵技術嚴重不足;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比較缺乏,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與高技術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政策環境尚待進一步改善。
二、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需求更加迫切,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世界科技正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目前,在能源、資源、信息、材料、農業和人口健康等關系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領域,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正在發生或正在孕育著革命性突破,一場以綠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呼之欲出。為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主要國家紛紛調整科技和創新戰略,加大清潔能源、生物、健康、環保和信息網絡等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采取特殊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全球創新競爭空前激烈。要把握住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迫切要求我國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科技發展戰略布局,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進入新階段。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的爭奪更加激烈,產業轉移和跨國技術聯盟將成為強化競爭的重要手段,聯合開發和協同合作更加普遍。我國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合作范圍進一步擴大,承接產業轉移開始呈現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沿海向內地延伸、由生產制造向研究開發拓展的重要特征,參與國際重大技術和標準開發的活動明顯增加。同時,發達國家以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綠色標準等為主要手段加緊掌握產業發展主導權,主要發展中國家也努力提升國際分工地位,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面臨雙重壓力。
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高技術產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攻堅時期。面對生產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資源環境制約日益明顯等多重壓力,我國迫切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粗放式、外延式增長模式,真正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發展道路。同時,隨著我國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居民購買力明顯增強,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對高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大。高技術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必須不斷增強創新能力,率先實現重點突破和創新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十二五”時期,我國必須牢牢把握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努力實現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三、推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十二五”時期,按照科技規劃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國家發改委將結合高技術產業發展工作,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由大向強的轉變。
(一)增強產業持續創新發展能力
組織實施“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推進重大科技突破,在信息、生命科學、空間、海洋等戰略領域,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搶占未來科技競爭的制高點。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在現代農業、裝備制造、生態環保、能源資源、信息網絡、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領域,強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建設,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高水平的研發和工程化條件,提升企業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開發能力,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二)積極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
堅持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作為主攻方向,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和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加速高技術產業化。動態調整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領域指南,加強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貫徹落實,完善高技術產業化環境。組織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和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專項,引導消費模式轉變,培育高技術產品市場。發展創業投資,推動形成國家、地方、社會共同投資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良好機制。
(三)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組織實施“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創新驅動、開放發展,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的跨越發展。積極發揮企業市場主體的作用,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實施產業發展路線圖和若干重大工程,加強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發,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和推廣作用。著力開拓和培育市場需求,大力開展應用示范,使市場潛力大、產業基礎好、帶動作用強的行業盡快形成支柱產業。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新興產業的分工與合作。
(四)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
加快發展高技術的延伸服務和相關科技支撐服務業。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新興網絡信息服務,加強軟件和支撐工具的研發,推進各類面向行業應用的信息服務,提升服務外包水平。完善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服務,鼓勵相關機構建立可信交易服務平臺,促進第三方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數字文化教育產品的創造和公共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在醫藥創制、生物信息、生物環保、生物農業等領域培育新興的生物技術服務。壯大研發設計服務企業,支持工業設計高端化發展。促進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運營,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構建市場化的綜合性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水平。培育知識產權服務市場,構建功能齊全、服務主體多元化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五)加強信息化建設
“十二五”期間,按照“注重實效、協同共享、創新發展、自主可控”的原則,加快建設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臺,積極擴展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平臺覆蓋范圍,全面支持電子政務整體高效運行。加快人口、法人單位等基礎信息庫建設,逐步完善共享開放的國家基礎信息資源體系。構建覆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領域的重要信息系統,促進跨部門協同互動和資源共享,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推進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設施建設,大力開展信息安全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為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支撐。
(六)推進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
“十二五”期間,在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高技術服務等重點領域,建設和完善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示范基地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結合各地產業特色、區域條件和資源優勢,規劃發展一批區域特色高技術產業鏈。布局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等,推動有關部門為高端人才創業、工作提供更多便利,加速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實現產業集群高端化、特色化發展,充分發揮高技術產業集群對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七)促進高技術產業國際化發展
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培育全球性企業,不斷提高國際分工地位。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延長產業鏈,推動企業聯合拓展海外市場。促進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標準在海外推廣應用,以標準和系統技術帶動產品出口,加快改善出口結構。落實促進離岸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推動外包企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大力度吸引國際高技術產業向我國轉移,鼓勵和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產業。在互利共贏原則基礎上,積極運用政府間合作委員會、技術合作論壇等高層次交流平臺,拓展與國外政府組織和企業的合作。
(八)營造更加良好的宏觀環境
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一步消除制約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促進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科技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共享,有效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深入推進落實《科技進步法》,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法規、政策,加強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等的銜接協調,加快推進落實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所得稅減免等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構建適應高技術產業特點的政策支撐體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高技術產業投融資渠道,調整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加大對創新能力基礎設施、產業化及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健全風險擔保機制、信用體系、中介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的投入。以培育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為核心,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完善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流動、評價制度和科技成果管理制度。
高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簡稱科技規劃)強調以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并把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技術產業依靠科技創新,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沖擊,取得了新成績,上了新臺階。
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技術產業保持快速發展,高技術制造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7.3%,2010年達到7.62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4924億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服務、電子商務、研發設計服務等高技術服務業快速發展,信息、生物等高技術廣泛應用與滲透,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技術服務業、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信息產業“一枝獨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變,占高技術產業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調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術產業基地初具規模,93家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8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7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58個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已成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東部地區高技術產業進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區高技術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產業空間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產業技術創新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的研發投入穩步提高,2009年達到892億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長25.2%。產業的發明專利擁有量大幅增長,2009年達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長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領域新建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夯實。高速鐵路、超級計算機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并實現產業化。涌現出華為、聯想等一批具有較強創新活力的企業,營業收入過百億元的高技術企業超過40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產業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間,高技術產業的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國成為世界重要的高技術產品生產制造基地。隨著產業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高技術產業出口開始由簡單的加工貿易出口向資本、技術輸出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轉變,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產業技術開發和標準研制等國際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但也要看到,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加工裝配比重依然過大,產品附加值偏低,大而不強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依然薄弱,掌握的核心關鍵技術嚴重不足;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比較缺乏,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與高技術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政策環境尚待進一步改善。
二、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多變,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需求更加迫切,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世界科技正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目前,在能源、資源、信息、材料、農業和人口健康等關系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領域,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正在發生或正在孕育著革命性突破,一場以綠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呼之欲出。為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主要國家紛紛調整科技和創新戰略,加大清潔能源、生物、健康、環保和信息網絡等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采取特殊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全球創新競爭空前激烈。要把握住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迫切要求我國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科技發展戰略布局,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進入新階段。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的爭奪更加激烈,產業轉移和跨國技術聯盟將成為強化競爭的重要手段,聯合開發和協同合作更加普遍。我國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合作范圍進一步擴大,承接產業轉移開始呈現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由沿海向內地延伸、由生產制造向研究開發拓展的重要特征,參與國際重大技術和標準開發的活動明顯增加。同時,發達國家以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綠色標準等為主要手段加緊掌握產業發展主導權,主要發展中國家也努力提升國際分工地位,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面臨雙重壓力。
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高技術產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攻堅時期。面對生產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資源環境制約日益明顯等多重壓力,我國迫切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粗放式、外延式增長模式,真正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發展道路。同時,隨著我國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居民購買力明顯增強,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對高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大。高技術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必須不斷增強創新能力,率先實現重點突破和創新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十二五”時期,我國必須牢牢把握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努力實現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三、推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十二五”時期,按照科技規劃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國家發改委將結合高技術產業發展工作,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由大向強的轉變。
(一)增強產業持續創新發展能力
組織實施“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推進重大科技突破,在信息、生命科學、空間、海洋等戰略領域,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搶占未來科技競爭的制高點。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在現代農業、裝備制造、生態環保、能源資源、信息網絡、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領域,強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建設,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高水平的研發和工程化條件,提升企業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開發能力,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二)積極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
堅持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作為主攻方向,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和掌握核心關鍵技術,加速高技術產業化。動態調整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領域指南,加強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貫徹落實,完善高技術產業化環境。組織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和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專項,引導消費模式轉變,培育高技術產品市場。發展創業投資,推動形成國家、地方、社會共同投資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良好機制。
(三)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組織實施“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創新驅動、開放發展,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大力推進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的跨越發展。積極發揮企業市場主體的作用,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實施產業發展路線圖和若干重大工程,加強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發,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和推廣作用。著力開拓和培育市場需求,大力開展應用示范,使市場潛力大、產業基礎好、帶動作用強的行業盡快形成支柱產業。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新興產業的分工與合作。
(四)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
加快發展高技術的延伸服務和相關科技支撐服務業。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新興網絡信息服務,加強軟件和支撐工具的研發,推進各類面向行業應用的信息服務,提升服務外包水平。完善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服務,鼓勵相關機構建立可信交易服務平臺,促進第三方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數字文化教育產品的創造和公共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在醫藥創制、生物信息、生物環保、生物農業等領域培育新興的生物技術服務。壯大研發設計服務企業,支持工業設計高端化發展。促進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化運營,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構建市場化的綜合性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水平。培育知識產權服務市場,構建功能齊全、服務主體多元化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五)加強信息化建設
“十二五”期間,按照“注重實效、協同共享、創新發展、自主可控”的原則,加快建設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內網平臺,積極擴展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平臺覆蓋范圍,全面支持電子政務整體高效運行。加快人口、法人單位等基礎信息庫建設,逐步完善共享開放的國家基礎信息資源體系。構建覆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領域的重要信息系統,促進跨部門協同互動和資源共享,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推進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電子政務信息安全保障設施建設,大力開展信息安全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為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支撐。
(六)推進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
“十二五”期間,在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高技術服務等重點領域,建設和完善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示范基地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結合各地產業特色、區域條件和資源優勢,規劃發展一批區域特色高技術產業鏈。布局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等,推動有關部門為高端人才創業、工作提供更多便利,加速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實現產業集群高端化、特色化發展,充分發揮高技術產業集群對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七)促進高技術產業國際化發展
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培育全球性企業,不斷提高國際分工地位。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延長產業鏈,推動企業聯合拓展海外市場。促進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標準在海外推廣應用,以標準和系統技術帶動產品出口,加快改善出口結構。落實促進離岸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推動外包企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大力度吸引國際高技術產業向我國轉移,鼓勵和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產業。在互利共贏原則基礎上,積極運用政府間合作委員會、技術合作論壇等高層次交流平臺,拓展與國外政府組織和企業的合作。
(八)營造更加良好的宏觀環境
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一步消除制約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促進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科技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共享,有效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深入推進落實《科技進步法》,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法規、政策,加強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等的銜接協調,加快推進落實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所得稅減免等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構建適應高技術產業特點的政策支撐體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高技術產業投融資渠道,調整優化政府投資結構,加大對創新能力基礎設施、產業化及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健全風險擔保機制、信用體系、中介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的投入。以培育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為核心,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完善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流動、評價制度和科技成果管理制度。
下一篇:煤質分析儀器儀表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