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生物制造業從大轉強完善產業鏈是關鍵
[2011/7/7]
中國發酵工業協會理事長石維忱最近透露,到2015年,生物制造產業產值有望達到1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而要促進我國從生物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關鍵是要完善生物制造產業鏈。
石維忱說,目前生物制造對生產原料品質改良和產品后續應用重視不夠,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體系,由此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尚未形成重大產業鏈
生物制造是以現代生物技術為基礎,大規模生產人類所需基礎化學品與原料等的一種工業方式,廣泛應用于化工、食品、制藥、造紙、紡織、采礦、能源以及環境保護等許多重要領域。
其目標是“兩個替代,一個提升”,即以生物催化劑來取代化學催化劑的工藝路線替代,實現節能減排;以生物可再生資源取代化石資源的工業原料路線替代,實現低碳經濟與工業可持續發展;以現代生物技術提升傳統生物發酵技術產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競爭力的提升。
“生物制造滲透到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石維忱說,“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物制造產業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在多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例如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我國生物制造產業實現總產值5500億元。其中大宗發酵產品中的味精、檸檬酸、賴氨酸等產品的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在國際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帶動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日益先進、產品質量大幅提高。原料結構出現多元化,非糧原料比重明顯增加,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產業國際化也取得新進展,產品出口表現為穩定增長態勢,大型企業成功打入了歐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
“生物制造近幾年發展較快,投入少收益大,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的成績。”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平凱對《科學時報》記者表示。
不過石維忱認為,盡管我國生物制造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也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國生物制造技術目前仍停留在模仿和跟隨發達國家的低層次水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有待完善,尚未形成重大的產業鏈等諸多問題。”
例如在產業鏈問題上,石維忱說,生物制造產品尤其是大宗生物制造品對資源和環境領域存在依賴性,主要表現為原料利用率不高,廢棄物排放量較大,資源綜合利用深度不夠和副產品附加值較低,對生產原料品質改良、產品后續應用技術等重視不夠,未能形成功能配套的完善的產業鏈條體系。
“比如,在生物材料領域,偏重原料的生產,對材料改性及應用技術重視不足,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石維忱說,“因此完善生物制造產業鏈是促進我國從生物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關鍵因素。”
三大發展思路
石維忱表示,“十二五”期間,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思路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加強自主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生物制造產業生產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水平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通過技術研發、示范、推廣相結合,充分發揮核心成熟關鍵技術的支撐作用,帶動產業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其次是調整產業結構,催生新興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資本集聚能力和跨國經營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的行業龍頭企業,加快形成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進一步促進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向優勢區域集聚,促進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推動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的集群式發展。
第三是擴大市場需求,帶動產業發展。生物制造產業要針對金融危機后世界消費模式的轉變,低碳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更加迫切。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等新形勢,大力發展生物制造產業產品,滿足市場需要。綜合運用產業政策、財政補貼、政府采購、價格調控等手段推廣綠色生物產品,創造新的市場空間。
作為重點發展方向,要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產業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的新興生物制造產品的產業化;發展生物基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等大宗生物制造產品,如非糧燃料乙醇、乳酸與聚乳酸、1,3-丙二醇。重點開發新型酶制劑,擴大酶制劑在食品、醫藥、造紙、皮革、紡織等重點行業的應用范圍,降低成本,節能減排,發展清潔生產。
此外,要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生物制造技術、裝備、工藝流程的研發及規模化生產,促進傳統生物制造產業技術、裝備的升級改造。
產值或破萬億元
石維忱估計,到2015年,生物制造產業產值或將達到1萬億元,有望占GDP比重3%,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能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此外,生物制造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作用更加明顯,在解決資源、環境等瓶頸問題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展望“十二五”時期的發展目標時,石維忱認為,生物制造產業將在促進節能減排帶動效應、促進石油資源替代、促進天然氣替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節能減排方面,通過擴大生物酶催化等關鍵技術在食品、醫藥、紡織、造紙等重點行業的應用,到2015年,力爭實現上述重點行業污染物產生量減少20%、排放量降低15%以上、降低能耗22%以上、節約用水15%以上。
通過對相關行業工藝的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總量10%。同時,在生物制造產業通過積極發展非糧原料,減少糧食消耗,實現生物制造產業的綠色低碳化目標。
在促進石油資源替代方面,育成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等產業,建設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的產業經濟體系。促進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物法替代化學法達到20%,促進環境改善與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發酵工業技術水平提高20~30%,輕紡工業實現污染物源頭控制,資源消耗與廢水排放減少30%以上。
在促進天然氣替代方面,構建高熱值的生物燃氣生產體系,形成秸稈、城市污泥與生活垃圾、各類糞便等三大甲烷生產體系和城鄉一體化使用生產的管網體系,2015年形成相當規模的天然氣替代。
屆時,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生物技術產品,形成幾個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大型生物制造企業。有利于生物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技術創新、行業服務等體系也將形成。
同時,產業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新興生物制造消費品、綠色生物工業品成為生物制造領域新的增長點。2015年之前,系統集成和推廣應用一批高效清潔的新產品和過程,形成一批產業鏈條完善、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高技術產業集群。
石維忱甚至希望,到2025年,全國生物制造產業有望達到占GDP比重5.5%以上,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石維忱說,目前生物制造對生產原料品質改良和產品后續應用重視不夠,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體系,由此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尚未形成重大產業鏈
生物制造是以現代生物技術為基礎,大規模生產人類所需基礎化學品與原料等的一種工業方式,廣泛應用于化工、食品、制藥、造紙、紡織、采礦、能源以及環境保護等許多重要領域。
其目標是“兩個替代,一個提升”,即以生物催化劑來取代化學催化劑的工藝路線替代,實現節能減排;以生物可再生資源取代化石資源的工業原料路線替代,實現低碳經濟與工業可持續發展;以現代生物技術提升傳統生物發酵技術產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競爭力的提升。
“生物制造滲透到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石維忱說,“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一五”期間,我國生物制造產業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在多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例如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我國生物制造產業實現總產值5500億元。其中大宗發酵產品中的味精、檸檬酸、賴氨酸等產品的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在國際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帶動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日益先進、產品質量大幅提高。原料結構出現多元化,非糧原料比重明顯增加,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產業國際化也取得新進展,產品出口表現為穩定增長態勢,大型企業成功打入了歐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
“生物制造近幾年發展較快,投入少收益大,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的成績。”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平凱對《科學時報》記者表示。
不過石維忱認為,盡管我國生物制造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也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國生物制造技術目前仍停留在模仿和跟隨發達國家的低層次水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有待完善,尚未形成重大的產業鏈等諸多問題。”
例如在產業鏈問題上,石維忱說,生物制造產品尤其是大宗生物制造品對資源和環境領域存在依賴性,主要表現為原料利用率不高,廢棄物排放量較大,資源綜合利用深度不夠和副產品附加值較低,對生產原料品質改良、產品后續應用技術等重視不夠,未能形成功能配套的完善的產業鏈條體系。
“比如,在生物材料領域,偏重原料的生產,對材料改性及應用技術重視不足,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石維忱說,“因此完善生物制造產業鏈是促進我國從生物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關鍵因素。”
三大發展思路
石維忱表示,“十二五”期間,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思路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加強自主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生物制造產業生產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水平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通過技術研發、示范、推廣相結合,充分發揮核心成熟關鍵技術的支撐作用,帶動產業競爭力的整體提升。
其次是調整產業結構,催生新興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資本集聚能力和跨國經營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的行業龍頭企業,加快形成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進一步促進知識、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向優勢區域集聚,促進企業之間的分工合作,推動我國生物制造產業的集群式發展。
第三是擴大市場需求,帶動產業發展。生物制造產業要針對金融危機后世界消費模式的轉變,低碳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更加迫切。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等新形勢,大力發展生物制造產業產品,滿足市場需要。綜合運用產業政策、財政補貼、政府采購、價格調控等手段推廣綠色生物產品,創造新的市場空間。
作為重點發展方向,要重點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產業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的新興生物制造產品的產業化;發展生物基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等大宗生物制造產品,如非糧燃料乙醇、乳酸與聚乳酸、1,3-丙二醇。重點開發新型酶制劑,擴大酶制劑在食品、醫藥、造紙、皮革、紡織等重點行業的應用范圍,降低成本,節能減排,發展清潔生產。
此外,要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生物制造技術、裝備、工藝流程的研發及規模化生產,促進傳統生物制造產業技術、裝備的升級改造。
產值或破萬億元
石維忱估計,到2015年,生物制造產業產值或將達到1萬億元,有望占GDP比重3%,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能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此外,生物制造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作用更加明顯,在解決資源、環境等瓶頸問題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展望“十二五”時期的發展目標時,石維忱認為,生物制造產業將在促進節能減排帶動效應、促進石油資源替代、促進天然氣替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節能減排方面,通過擴大生物酶催化等關鍵技術在食品、醫藥、紡織、造紙等重點行業的應用,到2015年,力爭實現上述重點行業污染物產生量減少20%、排放量降低15%以上、降低能耗22%以上、節約用水15%以上。
通過對相關行業工藝的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總量10%。同時,在生物制造產業通過積極發展非糧原料,減少糧食消耗,實現生物制造產業的綠色低碳化目標。
在促進石油資源替代方面,育成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等產業,建設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的產業經濟體系。促進精細化工產品的生物法替代化學法達到20%,促進環境改善與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發酵工業技術水平提高20~30%,輕紡工業實現污染物源頭控制,資源消耗與廢水排放減少30%以上。
在促進天然氣替代方面,構建高熱值的生物燃氣生產體系,形成秸稈、城市污泥與生活垃圾、各類糞便等三大甲烷生產體系和城鄉一體化使用生產的管網體系,2015年形成相當規模的天然氣替代。
屆時,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生物技術產品,形成幾個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大型生物制造企業。有利于生物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技術創新、行業服務等體系也將形成。
同時,產業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新興生物制造消費品、綠色生物工業品成為生物制造領域新的增長點。2015年之前,系統集成和推廣應用一批高效清潔的新產品和過程,形成一批產業鏈條完善、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高技術產業集群。
石維忱甚至希望,到2025年,全國生物制造產業有望達到占GDP比重5.5%以上,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下一篇:美科學家研制出世界上最微小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