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基因測序未來可診斷90%疾病,但三大痛點有待突破
[2017/8/4]
基因測序產業在近兩年備受資本熱捧,且暗戰不斷。從目前中國基因測序產業的格局來看,被稱為“基因界騰訊”的華大基因正在告別“一家獨大”的日子,整個產業鏈已將走向細分領域深度競爭的局面。那么具體來說,目前中國基因測序產業市場當前的發展狀況如何?已經具有了哪些優劣勢?未來又將呈現怎樣的產業發展格局?
近期,“基因界騰訊”華大基因的上市,成為近年來A股最受關注的IPO之一。法國凱輝基金執行總監楊海鼎解讀道:“華大上市給投資者一個信號,基因測序是一個造福人類的產業!
基因測序產業在近兩年備受資本熱捧,且暗戰不斷。從目前中國基因測序產業的格局來看,被稱為“基因界騰訊”的華大基因正在告別“一家獨大”的日子,整個產業鏈已將走向細分領域深度競爭的局面。那么具體來說,目前中國基因測序產業市場當前的發展狀況如何?已經具有了哪些優劣勢?未來又將呈現怎樣的產業發展格局?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基因測序的發展市場十分廣闊。從疾病發病率趨勢看,近十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15年,我國新增腫瘤患者人數約為430萬人,因癌癥死亡人數約280萬人)。麥肯錫咨詢指出,從實現時間和療法本身的潛力角度,癌癥的測序應用將會是最大的市場。
在過去的十年里,由于基因測序上游長期被國外公司所主導,我國基因測序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中下游,幾乎采用同一個套路,即引進國外的基因測序儀,用于開發中下游的應用。這樣便導致了測序成本居高不下,對于一個新興行業成本的壓力是不容小視的阻力,也直接導致基因測序的普及速度緩慢。
但在近幾年,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發生重大的格局變革。自2006年,第二代測序技術的推出(以及近期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的成功研發),測序儀技術的突破使得測序成本急速下降,催生了基因測序市場的繁榮。國際著名投資咨詢機構BCC Research數據顯示,全球基因測序市場總量從2007年的 7.94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59億美元,2020年將達到13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8.7%。
未來90%以上的病將不會通過醫院來解決
從商業價值角度來看,基因技術是對傳統醫學的一場顛覆。比如對于癌癥的治療。過去很多患者在切除腫瘤后過一段時間又會復發,并且會復發在不同的部位,甚至轉成別的癌癥。但在基因測序的“精準醫療”的定位下,可以有預防和預知的功效。比如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被檢測出遺傳了產生突變的癌癥基因,便進行了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手術。
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公司,多分布在中下游產業鏈。據了解,有20多家公司在基因數據庫與分析方面布局,近40家公司在研發基因數據與各種疾病的關聯度,70多家公司鎖定腫瘤相關領域。基因測序市場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癌癥診斷、產前DNA檢測和遺傳疾病檢測等項目。比如產前DNA檢測可通過對孕婦外周血的基因測序,了解到胎兒的基因情況,診斷胎兒的染色體是否有異常情況而導致一些臨床疾病。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認為,未來90%以上的病不會通過醫院來解決,因為在人出生前,就能從基因上知道未來最可能犯什么病,應該怎么預防,出現什么先兆時預警,治療也知道哪些藥更有效,哪些藥沒有效果,所有的一切將都是個體化、精準化的。
中國企業在產業鏈中下游競爭優勢明顯
到現在,中國的基因測序市場行業呈現了四面開花之勢。據了解,在短短十幾年時間,有200多家公司進入該行業(包括此次上市的華大基因與2016年底借殼上市的貝瑞和康,以及新三板掛牌的18家基因企業)。
2015年,在基因產業有數量眾多的公司成立,并發生了多起收購事件,收購的目的主要是切入基因行業或搶占地盤。其中比較重大的收購包括藥明康德、千山藥機、迪安診斷、綠葉集團、湯臣倍健等公司。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轉型到基因產業,各路“玩家”的出現表明對基因產業的發展前景的看好。
總體來看,國內基因公司在中下游領域競爭優勢明顯。以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博奧生物,安諾優達、諾禾致源等位于前列,其中貝瑞和康在今年4月26日成功借殼上市,趕在華大基因之前成為基因測序第一股,而華大基因這次的上市成為了國內基因行業首家非借殼在A股上市的公司,算得上在2017年基因測序產業的一大事件。
除了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巨頭外,小型基因公司的數量也在日益飛漲,這些初創公司的核心人員大多來自上述基因巨頭(如華大基因等公司)。這些初創公司采取了與大公司不同的發展路徑。如價格戰、貼近終端消費者、細分市場等策略。
三大行業痛點有待進一步突破
目前,對于整個基因測序行業仍處于早期摸索的發展階段,也仍有很多問題需要突破。
首先是在產業布局方面,出現了大批公司扎堆在細分領域的問題。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帶來價格競爭、服務混亂。
比如,不少基因檢測公司與醫療機構進行合作,由醫生開方子,通過醫院的腫瘤科、檢驗科、病理科等科室,以臨床試驗的形式為個人開展諸如癌癥基因檢測、遺傳病基因檢測等服務。這樣長期便逐漸形成了產業的“灰色地帶”,需監管部門的進一步規范。
其次是技術資質的認可。在中國,基因檢測產品要在臨床醫療使用,需要得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批準,提供基因檢測診斷的醫療機構則需要國家衛生計生委批準。目前,CFDA只批準了無創產前檢測(NIPT)的注冊證,其他的臨床應用都沒有注冊證。
這樣使得一些相關產業智能將焦點放在科研方面。而隨著測序儀的不斷更迭,科研服務類開始出現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現象。以華大基因為例,從成立之初到2014年,基礎科研類服務一直是華大主營業務收入的最大貢獻板塊,但受上游供應商鉗制導致缺乏自主定價權以及競爭對手的興起等因素,華大近三年在這一板塊的收入每年以超5000萬元的速度下降,這也是整個行業所面臨的問題。
再次,中國基因測序企業受測序儀器上游供應商的鉗制。由于目前全球基因測序行業的上游設備供應,被數家美國公司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中國的基因測序公司由于缺乏自主研發能力,使用的二代測序儀器主要由美國公司提供。測序儀的壟斷,使所處于中下游的服務提供商不僅失去測序服務的自主定價權,還會受到供應威脅。
為擺脫上游供應商的鉗制,國內基因測序公司做了不同的嘗試。華大并購了美國測序儀制造商CG(Complete Genomics),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國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但業內人士分析:“CG的讀長太短,目前的測序儀還是Illumina的更優一些。短期內中國想要生產出自主研發的、比Illumina技術更好的測序儀還比較困難”。
未來基因測序將基于大數據應用來發展
從產業格局來看,和玉另類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玉認為:未來基因測序產業的格局會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導致“兩極分化”局面的形成。曾玉表示:“投資機構看重公司的全盤戰略,沒有長期競爭力與固定價值觀的公司,可能就會消失。基于基因測序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大數據應用,是基因測序產業的下一個大事件”。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不少互聯網巨頭跨界進入基因市場。如譽衡基因和京東合作開展基因健康業務;IBM、Intel、阿里、華為等也紛紛將基因大數據作為云平臺戰略重要組成部分。
從市場應用來看,雖然如今國內應用市場仍以二代測序儀為主,三代測序儀在科研機構少量使用。但未來一定是屬于三代測序儀乃至更新版本的天下,并且這一領域上游的測序儀機器會變小。比如英國的測序新秀Oxford Nanopore,研發出了一種平板大小的臺式測序儀PromethION,已經上市的便攜式測序儀MinlON,更是只有U盤大小。
與此同時,基因產業的商業模式也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革。從過去的B2B模式到現在B2C模式的衍生,催促著基因行業積累越來越多的數據,而隨著目前AI等數據挖掘技術不斷的提升與結合,未來關于基因測序技術也會有更多精準的算法不斷涌現,相信為全民服務的精準醫療的時代,就在不久的將來。
近期,“基因界騰訊”華大基因的上市,成為近年來A股最受關注的IPO之一。法國凱輝基金執行總監楊海鼎解讀道:“華大上市給投資者一個信號,基因測序是一個造福人類的產業!
基因測序產業在近兩年備受資本熱捧,且暗戰不斷。從目前中國基因測序產業的格局來看,被稱為“基因界騰訊”的華大基因正在告別“一家獨大”的日子,整個產業鏈已將走向細分領域深度競爭的局面。那么具體來說,目前中國基因測序產業市場當前的發展狀況如何?已經具有了哪些優劣勢?未來又將呈現怎樣的產業發展格局?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基因測序的發展市場十分廣闊。從疾病發病率趨勢看,近十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15年,我國新增腫瘤患者人數約為430萬人,因癌癥死亡人數約280萬人)。麥肯錫咨詢指出,從實現時間和療法本身的潛力角度,癌癥的測序應用將會是最大的市場。
在過去的十年里,由于基因測序上游長期被國外公司所主導,我國基因測序企業大多處于產業鏈中下游,幾乎采用同一個套路,即引進國外的基因測序儀,用于開發中下游的應用。這樣便導致了測序成本居高不下,對于一個新興行業成本的壓力是不容小視的阻力,也直接導致基因測序的普及速度緩慢。
但在近幾年,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發生重大的格局變革。自2006年,第二代測序技術的推出(以及近期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的成功研發),測序儀技術的突破使得測序成本急速下降,催生了基因測序市場的繁榮。國際著名投資咨詢機構BCC Research數據顯示,全球基因測序市場總量從2007年的 7.94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59億美元,2020年將達到13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8.7%。
未來90%以上的病將不會通過醫院來解決
從商業價值角度來看,基因技術是對傳統醫學的一場顛覆。比如對于癌癥的治療。過去很多患者在切除腫瘤后過一段時間又會復發,并且會復發在不同的部位,甚至轉成別的癌癥。但在基因測序的“精準醫療”的定位下,可以有預防和預知的功效。比如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被檢測出遺傳了產生突變的癌癥基因,便進行了預防性雙側乳腺切除手術。
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公司,多分布在中下游產業鏈。據了解,有20多家公司在基因數據庫與分析方面布局,近40家公司在研發基因數據與各種疾病的關聯度,70多家公司鎖定腫瘤相關領域。基因測序市場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癌癥診斷、產前DNA檢測和遺傳疾病檢測等項目。比如產前DNA檢測可通過對孕婦外周血的基因測序,了解到胎兒的基因情況,診斷胎兒的染色體是否有異常情況而導致一些臨床疾病。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認為,未來90%以上的病不會通過醫院來解決,因為在人出生前,就能從基因上知道未來最可能犯什么病,應該怎么預防,出現什么先兆時預警,治療也知道哪些藥更有效,哪些藥沒有效果,所有的一切將都是個體化、精準化的。
中國企業在產業鏈中下游競爭優勢明顯
到現在,中國的基因測序市場行業呈現了四面開花之勢。據了解,在短短十幾年時間,有200多家公司進入該行業(包括此次上市的華大基因與2016年底借殼上市的貝瑞和康,以及新三板掛牌的18家基因企業)。
2015年,在基因產業有數量眾多的公司成立,并發生了多起收購事件,收購的目的主要是切入基因行業或搶占地盤。其中比較重大的收購包括藥明康德、千山藥機、迪安診斷、綠葉集團、湯臣倍健等公司。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轉型到基因產業,各路“玩家”的出現表明對基因產業的發展前景的看好。
總體來看,國內基因公司在中下游領域競爭優勢明顯。以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博奧生物,安諾優達、諾禾致源等位于前列,其中貝瑞和康在今年4月26日成功借殼上市,趕在華大基因之前成為基因測序第一股,而華大基因這次的上市成為了國內基因行業首家非借殼在A股上市的公司,算得上在2017年基因測序產業的一大事件。
除了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巨頭外,小型基因公司的數量也在日益飛漲,這些初創公司的核心人員大多來自上述基因巨頭(如華大基因等公司)。這些初創公司采取了與大公司不同的發展路徑。如價格戰、貼近終端消費者、細分市場等策略。
三大行業痛點有待進一步突破
目前,對于整個基因測序行業仍處于早期摸索的發展階段,也仍有很多問題需要突破。
首先是在產業布局方面,出現了大批公司扎堆在細分領域的問題。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帶來價格競爭、服務混亂。
比如,不少基因檢測公司與醫療機構進行合作,由醫生開方子,通過醫院的腫瘤科、檢驗科、病理科等科室,以臨床試驗的形式為個人開展諸如癌癥基因檢測、遺傳病基因檢測等服務。這樣長期便逐漸形成了產業的“灰色地帶”,需監管部門的進一步規范。
其次是技術資質的認可。在中國,基因檢測產品要在臨床醫療使用,需要得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批準,提供基因檢測診斷的醫療機構則需要國家衛生計生委批準。目前,CFDA只批準了無創產前檢測(NIPT)的注冊證,其他的臨床應用都沒有注冊證。
這樣使得一些相關產業智能將焦點放在科研方面。而隨著測序儀的不斷更迭,科研服務類開始出現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現象。以華大基因為例,從成立之初到2014年,基礎科研類服務一直是華大主營業務收入的最大貢獻板塊,但受上游供應商鉗制導致缺乏自主定價權以及競爭對手的興起等因素,華大近三年在這一板塊的收入每年以超5000萬元的速度下降,這也是整個行業所面臨的問題。
再次,中國基因測序企業受測序儀器上游供應商的鉗制。由于目前全球基因測序行業的上游設備供應,被數家美國公司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中國的基因測序公司由于缺乏自主研發能力,使用的二代測序儀器主要由美國公司提供。測序儀的壟斷,使所處于中下游的服務提供商不僅失去測序服務的自主定價權,還會受到供應威脅。
為擺脫上游供應商的鉗制,國內基因測序公司做了不同的嘗試。華大并購了美國測序儀制造商CG(Complete Genomics),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國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但業內人士分析:“CG的讀長太短,目前的測序儀還是Illumina的更優一些。短期內中國想要生產出自主研發的、比Illumina技術更好的測序儀還比較困難”。
未來基因測序將基于大數據應用來發展
從產業格局來看,和玉另類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玉認為:未來基因測序產業的格局會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導致“兩極分化”局面的形成。曾玉表示:“投資機構看重公司的全盤戰略,沒有長期競爭力與固定價值觀的公司,可能就會消失。基于基因測序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大數據應用,是基因測序產業的下一個大事件”。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不少互聯網巨頭跨界進入基因市場。如譽衡基因和京東合作開展基因健康業務;IBM、Intel、阿里、華為等也紛紛將基因大數據作為云平臺戰略重要組成部分。
從市場應用來看,雖然如今國內應用市場仍以二代測序儀為主,三代測序儀在科研機構少量使用。但未來一定是屬于三代測序儀乃至更新版本的天下,并且這一領域上游的測序儀機器會變小。比如英國的測序新秀Oxford Nanopore,研發出了一種平板大小的臺式測序儀PromethION,已經上市的便攜式測序儀MinlON,更是只有U盤大小。
與此同時,基因產業的商業模式也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革。從過去的B2B模式到現在B2C模式的衍生,催促著基因行業積累越來越多的數據,而隨著目前AI等數據挖掘技術不斷的提升與結合,未來關于基因測序技術也會有更多精準的算法不斷涌現,相信為全民服務的精準醫療的時代,就在不久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