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厲害了!6項科學儀器關鍵器件專利成功轉讓3800萬元
[2017/5/19]
5月18日,同濟大學、潤坤(上海)光學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署《技術專利轉移協議》,將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占山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置”6項發明專利授權轉讓,合同金額共計3800萬元人民幣,創下了同濟大學歷史上最大額度的技術轉移現金合同。這成為“企業+高校+獨立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三位一體”專業化、規范化技術轉移模式的一個成功案例,也標志著同濟大學近年來在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已初顯成效。
當天,同濟大學發布《同濟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細則》,對科技成果的歸屬、轉化流程、決策制度等作出明確規定,以此激勵師生對科技成果進行后續開發、應用、推廣,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
媒體在該細則中看到,第7條這樣寫道:“學校鼓勵成果完成人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工作,通過學院或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及時發現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并加以培育。院系應對學院教師申請的專利或其他科技成果展開評估,及時發現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并對外進行重點推介。”
同濟大學的學科群與產業、市場聯系緊密,學校長期積極推動各學科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推進成果落地。近年來,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特別是2015年10月修訂后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正式施行,同濟大學積極響應國家這一號召,在科研管理、科研成果轉移過程服務、收益管理和科研人員激勵等方面,創新機制體制,出臺相關政策,包括將原來傳統的“科學技術研究院”,改制為“一部三院”,即“科學研究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工程與產業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將教師在服務社會方面的表現納入教師業績考核,在教師職稱評聘中增列“社會服務”類等舉措,以全面提升同濟大學服務社會的能力。
這些激勵政策的效應已經初步顯現,2015年以來,學校實現了“技術入股”“現金轉讓”等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模式,除此次王占山團隊技術轉讓外,同濟大學海洋科學、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正在推進中。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表示,同濟大學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打通將“紙”變成“錢”的最后一公里,以激發師生的創新活力。此次王占山教授系列技術發明和原始創新成果,以3800萬元人民幣轉讓,學校將所得收益的85%歸科研團隊,用于支持進一步的研究以及對教師和學生的獎勵,以此調動科研團隊的積極性。
據介紹,高功率/高能激光技術及裝置是國防戰略和新興產業的制高點之一,對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支撐作用。我國的聚變級激光驅動器、激光雷達、激光測距、激光切割等裝置一直存在突出的薄膜器件損傷問題,導致激光系統無法長時間滿負荷運行,這已成為制約高功率/高能激光技術應用和發展的瓶頸。而激光薄膜器件的核心技術、關鍵工藝和高端器件長期受到國外封鎖與禁運,必須依靠自主研發。
王占山團隊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防863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多年的持續科研攻關,成功解決了“神光III原型”用Pick-off鏡的損傷問題,將該器件的損傷閾值提高了近1個數量級,其使用壽命由幾周提高至幾年,有力支撐了我國神光III原型和主機裝置的建設。同時,團隊進一步深化基礎科學的研究,揭示了薄膜器件損傷的科學規律,實現了高損傷閾值激光薄膜器件高效率、高穩定性的批量制作。2013至2015年間,王占山團隊為我國激光慣性約束聚變重大工程、激光雷達、引信、測距等型號裝備提供高損傷閾值激光薄膜器件5300余件,總價值超過0.34億元。中物院8所、中航613所等用戶單位使用項目組提供的激光薄膜器件或單元技術,已創造產值超過1.55億元,節約資金逾1.21億元。這一系列技術發明和原始創新,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器件禁運,有力支撐了我國強激光裝置等重大工程建設和型號裝備的自主研發。課題組在高損傷閾值激光薄膜器件與裝備方面共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獲發明專利授權34項。
然而,由于“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技術及裝備”系列技術的現實市場主要在國家需求方面,而民營資本對這個市場缺乏了解,進入困難;受制于機制體制以及高校教師在技術成果轉化方面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缺乏,導致高校教師對于技術成果轉化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同時,由于企業對高校技術成果的認識不足,無法將技術創新成果與市場發展相結合,從而對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缺乏主動性。還有技術專利的國有資產性質和技術轉移收益分配機制的問題,都導致了技術專利轉移進程慢、審批難。
為落實“軍民融合”政策,促進同濟大學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技術及裝備”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化,2016年4月23日,上海高校張江協同創新研究院、同濟大學、潤坤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簽署《關于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與裝備的技術成果轉化意向書》。為落實意向書的有關內容,同濟大學與張江研究院隨后簽訂了推進“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產業化制造平臺”項目產業化服務的技術服務合同;潤坤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成立了潤坤(上海)光學科技有限公司,擬采用“現金采購”的方式從同濟大學獲取專利技術;同濟大學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明確了科研人員在技術成果轉化收益中的主體地位。三方共同形成了“企業+高校+獨立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三位一體”專業化、規范化技術轉移模式,也使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成為國內首個集研發、中試、生產、服務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備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全鏈條”創新中心。
相關專家表示,高校積累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創新成果,這次簽約轉讓技術,探索了一條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規范化、持續化的新途徑。通過專業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將政府、高校、企業相對分散的技術成果轉化資源集成起來,形成合力,可以分擔風險、提升技術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并確保技術成果轉化的可持續性。
當天,王占山團隊還與上海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簽署《捐贈意向書》,承諾將此次“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備”系列專利技術轉讓的團隊獎勵金按照10%的比例捐贈給該基金會,并設立“同濟大學追遠獎學金”,用于獎勵同濟大學物理學科的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
當天,同濟大學發布《同濟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細則》,對科技成果的歸屬、轉化流程、決策制度等作出明確規定,以此激勵師生對科技成果進行后續開發、應用、推廣,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
媒體在該細則中看到,第7條這樣寫道:“學校鼓勵成果完成人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工作,通過學院或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及時發現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并加以培育。院系應對學院教師申請的專利或其他科技成果展開評估,及時發現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并對外進行重點推介。”
同濟大學的學科群與產業、市場聯系緊密,學校長期積極推動各學科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推進成果落地。近年來,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特別是2015年10月修訂后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正式施行,同濟大學積極響應國家這一號召,在科研管理、科研成果轉移過程服務、收益管理和科研人員激勵等方面,創新機制體制,出臺相關政策,包括將原來傳統的“科學技術研究院”,改制為“一部三院”,即“科學研究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工程與產業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將教師在服務社會方面的表現納入教師業績考核,在教師職稱評聘中增列“社會服務”類等舉措,以全面提升同濟大學服務社會的能力。
這些激勵政策的效應已經初步顯現,2015年以來,學校實現了“技術入股”“現金轉讓”等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模式,除此次王占山團隊技術轉讓外,同濟大學海洋科學、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科技成果的轉化正在推進中。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表示,同濟大學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打通將“紙”變成“錢”的最后一公里,以激發師生的創新活力。此次王占山教授系列技術發明和原始創新成果,以3800萬元人民幣轉讓,學校將所得收益的85%歸科研團隊,用于支持進一步的研究以及對教師和學生的獎勵,以此調動科研團隊的積極性。
據介紹,高功率/高能激光技術及裝置是國防戰略和新興產業的制高點之一,對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支撐作用。我國的聚變級激光驅動器、激光雷達、激光測距、激光切割等裝置一直存在突出的薄膜器件損傷問題,導致激光系統無法長時間滿負荷運行,這已成為制約高功率/高能激光技術應用和發展的瓶頸。而激光薄膜器件的核心技術、關鍵工藝和高端器件長期受到國外封鎖與禁運,必須依靠自主研發。
王占山團隊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防863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多年的持續科研攻關,成功解決了“神光III原型”用Pick-off鏡的損傷問題,將該器件的損傷閾值提高了近1個數量級,其使用壽命由幾周提高至幾年,有力支撐了我國神光III原型和主機裝置的建設。同時,團隊進一步深化基礎科學的研究,揭示了薄膜器件損傷的科學規律,實現了高損傷閾值激光薄膜器件高效率、高穩定性的批量制作。2013至2015年間,王占山團隊為我國激光慣性約束聚變重大工程、激光雷達、引信、測距等型號裝備提供高損傷閾值激光薄膜器件5300余件,總價值超過0.34億元。中物院8所、中航613所等用戶單位使用項目組提供的激光薄膜器件或單元技術,已創造產值超過1.55億元,節約資金逾1.21億元。這一系列技術發明和原始創新,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器件禁運,有力支撐了我國強激光裝置等重大工程建設和型號裝備的自主研發。課題組在高損傷閾值激光薄膜器件與裝備方面共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獲發明專利授權34項。
然而,由于“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技術及裝備”系列技術的現實市場主要在國家需求方面,而民營資本對這個市場缺乏了解,進入困難;受制于機制體制以及高校教師在技術成果轉化方面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缺乏,導致高校教師對于技術成果轉化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同時,由于企業對高校技術成果的認識不足,無法將技術創新成果與市場發展相結合,從而對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缺乏主動性。還有技術專利的國有資產性質和技術轉移收益分配機制的問題,都導致了技術專利轉移進程慢、審批難。
為落實“軍民融合”政策,促進同濟大學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技術及裝備”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化,2016年4月23日,上海高校張江協同創新研究院、同濟大學、潤坤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簽署《關于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與裝備的技術成果轉化意向書》。為落實意向書的有關內容,同濟大學與張江研究院隨后簽訂了推進“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產業化制造平臺”項目產業化服務的技術服務合同;潤坤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成立了潤坤(上海)光學科技有限公司,擬采用“現金采購”的方式從同濟大學獲取專利技術;同濟大學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明確了科研人員在技術成果轉化收益中的主體地位。三方共同形成了“企業+高校+獨立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三位一體”專業化、規范化技術轉移模式,也使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成為國內首個集研發、中試、生產、服務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備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全鏈條”創新中心。
相關專家表示,高校積累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創新成果,這次簽約轉讓技術,探索了一條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規范化、持續化的新途徑。通過專業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將政府、高校、企業相對分散的技術成果轉化資源集成起來,形成合力,可以分擔風險、提升技術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并確保技術成果轉化的可持續性。
當天,王占山團隊還與上海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簽署《捐贈意向書》,承諾將此次“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備”系列專利技術轉讓的團隊獎勵金按照10%的比例捐贈給該基金會,并設立“同濟大學追遠獎學金”,用于獎勵同濟大學物理學科的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