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沒有現代科學儀器,古人如何測量空氣濕度?
[2017/4/5]
沒有現代儀器,古人如何測量空氣濕度?江南連著陰天,說說古人是怎么做天氣預報的。相比起來,在古代氣象預報中,對大氣濕度的觀測難度更大些,因為現代有精確的濕度儀,在古代有嗎?也有呢。
空氣濕度是指空氣中水汽含量和濕潤程度。濕度對人影響都很大,現代醫學已證實,濕度與呼吸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在一定的濕度下氧氣比較容易通過肺泡進入血液,濕度過高影響人調節體溫的排汗功能,人會感到悶熱。總的來說,人在高溫但低濕度的情況下(如沙漠),比在溫度不太高但濕度很高的情況下(比如雨林)的感覺要好。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濕度的?古人這招絕妙!
(現代電子測溫測濕)
古人雖然沒有發現濕度與人體健康的科學關系,但也認識到了濕度對人們生活、學習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很早就知道"測濕"了,而且想出來的方法甚是絕妙。
觀測空氣濕度,先秦時期的氣象預報工作中便應該出現,西漢時已有文字記載。《淮南子 · 本經訓》中便有這樣的說法:"雷震之聲,可以鐘鼓寫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
這句話里透露時人已注意到了濕度問題。 為什么?東漢王充《論衡 · 變動篇》稱:"故天且雨,螻蟻徙,丘蚓出,琴弦緩,固疾發。"這里的"琴弦緩",就是濕度發生變化所致。元末婁元禮《田家五行》一書中對此有具體說法。
書中記載一句流行諺語,叫"晴干鼓響,雨落鐘鳴"。婁元禮就此注釋:"琴瑟弦索調得極和,則天道必是一望略無纖毫,方能如是;若是調卒不齊,則必陰余之變,蓋亦氣候致而然也。若高潔之弦忽自寬,則因琴床潤濕故也,主陰雨。"
(古人撫琴)
大概意思是,古人通過聽琴聲,凡能知道空氣濕度大小,預知陰陽。如果琴弦松了,音律調不準,是因為空氣濕度增加了,預示天氣有變,未來是陰雨天。可見秦漢時,人們對空氣濕度已有準確的認識,通過琴弦變化知道大氣濕度變化。
通過琴弦的變化來觀察空氣濕度,一直到清朝都在用。清明發明家黃履莊發明的"驗燥濕器",就是利用"弦線吸濕"的原理制作出來的,相當靈驗,靈敏度并不比現代的濕度差:"內有一針,能左右旋,燥則左旋,濕則右旋,毫發不爽,并可預證陰晴。"但是,現代科學家再也制作不出這樣的"測濕儀"了。
1658 年來華傳教的比利時人南懷仁,也曾使用鹿筋,于清朝康熙年間制作了一件"濕度器"。需要注意的是,選用動物的筋線制弦有講究,動物不能太老,動物越小筋對濕度越敏感,測濕時越靈。南懷仁制作的濕度器,用的便是小鹿的筋。
(南懷仁)
為了準確觀測,西漢時用上了"測濕儀",這比達 · 芬奇于十五世紀時設計出的濕度計要早一千多年。這種測濕儀是利用炭吸濕性強的特點,借助天平原理實現測濕目的。
中國是最早發明測濕儀器的國家。《史記 · 天官書》記載:"冬至短極,縣(懸)土炭,炭動 …… 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
西漢時人們有"縣土炭"的風俗:冬至節氣前,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側,通過觀測天平兩端升降,來判斷濕度變化。如果空氣干燥,炭中水份散發快,會變輕,放炭這端就發上升;如果空氣濕度增加,正好相反。
此即《淮南子 · 天文訓》中所謂:"燥故炭輕,濕故炭重。"《淮南子 · 泰族訓》則進一步說明了測濕儀工作原理:"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
空氣濕度是指空氣中水汽含量和濕潤程度。濕度對人影響都很大,現代醫學已證實,濕度與呼吸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在一定的濕度下氧氣比較容易通過肺泡進入血液,濕度過高影響人調節體溫的排汗功能,人會感到悶熱。總的來說,人在高溫但低濕度的情況下(如沙漠),比在溫度不太高但濕度很高的情況下(比如雨林)的感覺要好。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濕度的?古人這招絕妙!
(現代電子測溫測濕)
古人雖然沒有發現濕度與人體健康的科學關系,但也認識到了濕度對人們生活、學習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很早就知道"測濕"了,而且想出來的方法甚是絕妙。
觀測空氣濕度,先秦時期的氣象預報工作中便應該出現,西漢時已有文字記載。《淮南子 · 本經訓》中便有這樣的說法:"雷震之聲,可以鐘鼓寫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
這句話里透露時人已注意到了濕度問題。 為什么?東漢王充《論衡 · 變動篇》稱:"故天且雨,螻蟻徙,丘蚓出,琴弦緩,固疾發。"這里的"琴弦緩",就是濕度發生變化所致。元末婁元禮《田家五行》一書中對此有具體說法。
書中記載一句流行諺語,叫"晴干鼓響,雨落鐘鳴"。婁元禮就此注釋:"琴瑟弦索調得極和,則天道必是一望略無纖毫,方能如是;若是調卒不齊,則必陰余之變,蓋亦氣候致而然也。若高潔之弦忽自寬,則因琴床潤濕故也,主陰雨。"
(古人撫琴)
大概意思是,古人通過聽琴聲,凡能知道空氣濕度大小,預知陰陽。如果琴弦松了,音律調不準,是因為空氣濕度增加了,預示天氣有變,未來是陰雨天。可見秦漢時,人們對空氣濕度已有準確的認識,通過琴弦變化知道大氣濕度變化。
通過琴弦的變化來觀察空氣濕度,一直到清朝都在用。清明發明家黃履莊發明的"驗燥濕器",就是利用"弦線吸濕"的原理制作出來的,相當靈驗,靈敏度并不比現代的濕度差:"內有一針,能左右旋,燥則左旋,濕則右旋,毫發不爽,并可預證陰晴。"但是,現代科學家再也制作不出這樣的"測濕儀"了。
1658 年來華傳教的比利時人南懷仁,也曾使用鹿筋,于清朝康熙年間制作了一件"濕度器"。需要注意的是,選用動物的筋線制弦有講究,動物不能太老,動物越小筋對濕度越敏感,測濕時越靈。南懷仁制作的濕度器,用的便是小鹿的筋。
(南懷仁)
為了準確觀測,西漢時用上了"測濕儀",這比達 · 芬奇于十五世紀時設計出的濕度計要早一千多年。這種測濕儀是利用炭吸濕性強的特點,借助天平原理實現測濕目的。
中國是最早發明測濕儀器的國家。《史記 · 天官書》記載:"冬至短極,縣(懸)土炭,炭動 …… 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
西漢時人們有"縣土炭"的風俗:冬至節氣前,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側,通過觀測天平兩端升降,來判斷濕度變化。如果空氣干燥,炭中水份散發快,會變輕,放炭這端就發上升;如果空氣濕度增加,正好相反。
此即《淮南子 · 天文訓》中所謂:"燥故炭輕,濕故炭重。"《淮南子 · 泰族訓》則進一步說明了測濕儀工作原理:"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