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中國轉基因重大專項:四分之一經費用于研究生物安全
[2016/5/4]
28日,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召開“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會議,數十名生物技術專家學者以及科技部辦公廳、重大專項辦、農村司的管理人員,圍繞前沿生物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熱點及應用潛力、監管程度和公開情況等進行交流探討,并就“十三五”農業生物前沿技術發展提出建議。
“20年來,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特別是重大專項的實施逐漸使我國與國際縮短了差距,但遠遠沒有實現對農業產業發揮作用,這其中有科技、社會認識、國家政策、國際輿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為一項技術,我國必須積極參與并引領其發展。” 28日,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召開“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會議,與會專家如是表示。
“我們應該放眼全球和未來,緊密結合農業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和問題,對農業前沿生物技術進行判斷和部署,對相關技術進行研討規劃。”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認為。
本次會議上,數十名生物技術專家學者以及科技部辦公廳、重大專項辦、農村司的管理人員,圍繞前沿生物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熱點及應用潛力、監管程度和公開情況等進行交流探討,并就“十三五”農業生物前沿技術發展提出建議。
基礎研究并跑和領跑并存
“農業前沿生物技術是21世紀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潛力最大的戰略高技術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說,它是推動新一輪農業產業革命的決定性力量。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表示,近年來,以生物組學(如功能組、代謝組、單細胞測序、環境宏基因組等)、新一代育種技術如基因組編輯技術、人工染色體技術、合成生物技術及生物大數據等為代表的前沿生物技術發展迅速,并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為解決全球性糧食、環境、健康、能源問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術支撐作用。
相關統計顯示,2013—2015年,以水稻為材料的生物技術領域,發表在《自然》《科學》雜志的論文,67%都是由中國科學家在本土獨立完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作物領域發表的生物技術論文中,中國在水稻和棉花發表論文數名列第一,其他均位列第二。
中國農業科學院萬建民院士認為,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在基因組學、基因功能等前沿基礎研究方面,在國際上處于并跑和領跑階段。
產業化方面尚存差距
我國在生物技術產品研發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抗蟲水稻、抗蟲棉,抗蟲抗旱的玉米等重大產品都已具備產業化的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在產業化方面受到限制。”萬建民表示。
在生物技術領域,與國外相比,我國擁有一批在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政府給予很大支持,科研單位也有較好的研發基礎。
“與國外的差距,不是技術研究,也不是產品研發,而是缺乏從事生物技術產業的頂級企業參與,生物技術發展的市場前景沒有激發起企業的興趣。”萬建民認為。
“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可能要依靠一些公司來推動,通過科學發展脈絡會發現,技術使對基因的控制越來越方便、精確,但是理論也好,技術也好,終極目標是產業化,我們國家科技投入已經讓一些發達國家羨慕,能不能產生期望的效應,還是令人擔心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羅云波說。
中國農業大學戴景瑞院士也認為,目前,轉基因技術并未完成歷史使命,產業化應用和國外尚有差距,需要在“十三五”“十四五”進行系統布局。
科技支撐使安全風險可控
“中國目前的轉基因重大專項里,已投入了25%的經費用于研究生物安全,在所有重大研發計劃對安全性研究投入比例中是最高的。通過重大專項的支持,我國已經建立了轉基因國家安全監管體系、安全服務體系和平臺,培養了一批掌握技術的人才隊伍,我們有能力確保轉基因產品產業化的安全。”萬建民說。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實施以來,形成了高精度、高通量和高效率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的技術體系。我國已建立了轉基因作物的多年、多點生物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網絡,完善了轉基因產品環境、使用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技術體系,強化了抗蟲棉花、抗蟲水稻、轉植酸酶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環境釋放后的全程安全監測、評估技術體系。
“比如,美國準備把沒有經過批準的一種轉基因抗蟲玉米出口到中國,結果就在海關被查出來了,這里用的就是轉基因重大專項研發的技術,實際上,以往在轉基因安全管理方面的技術壁壘已經沒辦法控制中國了。” 萬建民說。
除了轉基因安全監管體系,轉基因安全性評價也至關重要,我國對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評價尤為嚴格和謹慎。
“在轉基因方面,我們有過硬的產品,水稻甚至是領先的,但是還不能推出產品,這就在于政府部門對風險控制的嚴格把控。”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楨說。
“但在生物技術安全管理上,國際方面也有所松動,一些主流科學家認為,一部分基因編輯技術,沒有涉及到外源基因,管理沒那么嚴格。但是也有爭議,歐洲的一些科學家強調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產品。”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說,“一位美國農業部官員透露,美國在轉基因監管方面將有新政策出臺。以基因組編輯為重點的新技術是否還要監管和審批,正在制定相關新政策。美國的轉基因油菜等已通過審批可以投放市場,這種發展的勢頭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中科院院士桂建芳也認為,基因組編輯技術成功以后,一些社會學家也意識到,沒有必要進行嚴格的控制,這對農業育種技術帶來了新的突破,可使生物農業實現可控、安全、精準,將成為歷史性的轉折點。過去一些轉基因技術,盡管趨向成熟,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嚴格進行把控,但這也拖了后腿,至少從政策決策方面,產生了滯后的效應。
需要其他學科協同發展
賈敬敦認為,生物技術有三個重要的研究方向:DNA結構研究、功能結構和DNA重組技術。大家熟悉的轉基因技術是DNA重組技術的一角,上世紀90年代中期,植物領域的轉基因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并進入商業化,在微生物領域開展了應用,動物領域的研究也在不斷推進。如今,轉基因技術已走過20年,而生物技術仍在蓬勃發展,基因編輯技術已進入第三代發展,諸如此類的新技術也已成為備受大家關注的熱點。
農業生物前沿技術站在歷史轉折點,世界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正處于重要轉折期,DNA重組技術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并將對遺傳物質創新利用發生重大影響。賈敬敦說,中國作為科學研究大國需要對生命科學,尤其是對符合農業發展形勢的生物技術要有系統分析、科學探討和及時部署。值得關注的是,世界生命科學特別是認知領域的研究仍然任重道遠。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濤認為,前沿生物技術需要其他學科的協同發展,比如生物傳感器、分子傳感器的發展,需要光電、信息化、智能化的支持,前沿生物技術一定要和其他高新技術協同發展才更有生命力。
針對我國農業前沿生物技術未來發展,林敏建議要從前沿基礎研究、集成創新研究和宏觀戰略研究三方面加強。對我國來說,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的基礎性研究,重點是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如重點發展農業應用組學技術、合成生物技術、生物信息技術和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等,提升我國農業生物技術核心競爭力。此外,要加強集成創新和宏觀戰略研究,不僅要實現重點突破,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農業生物技術集成創新平臺,創制新一代農業生物技術產品等。
在朱楨看來,轉基因技術仍是育種的主流技術手段。但同時,DNA編輯技術、基因組關聯研究、精準農業、廢棄物利用等生物前沿技術也蓬勃發展。如精準農業技術是大的系統整合,涉及育種、遙感、氣候、傳感器、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技術,在大面積的耕地上施肥、打藥、澆水,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