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NPG發布“把脈”白皮書:中國科研面臨歷史性轉型
[2015/11/26]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團(NPG)11月26日凌晨以中英文兩種語言面向全球發布了題為《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旨在為處于關鍵發展期的中國科研“把脈”。這是國際出版商在中國推出的第一份該類報告,依據的是近期NPG對1700多名中國一線科研人員進行的問卷調查和當面訪談。
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努力保持這一引人矚目的發展勢頭,同時也面臨著挑戰,那就是要尋找到一條最佳路徑,在未來實現知識驅動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界需要在這個轉變中發揮核心作用。中國在科研領域顯著和持續的投入,已推動了國家科研產出的大幅增加。但是,在這個關鍵的轉折關頭,中國的科研環境也面臨著特有的挑戰。白皮書從科研資助、科研實施和科研傳播三個方面指出了中國科研的現狀,并給出了建議。
科研資助:金額往往較小并且期限較短
盡管中國2014年的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1%,已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當,但僅有一小部分投入基礎研究之中.探索性研究需要長期投入。盡管有些科研資助機構已設立了面向年輕科研人員的專項資金,但有些受訪者還是認為,其金額往往較小并且期限較短。因此,資助機構或許要考慮擴大資助項目,提供時間跨度更大、金額更高的資助,尤其是面向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者,因為他們通常是科研人員中最具有創新力的人,科研生產力也最高。
科研實施:合作交流的機會變少了
最近幾十年科研經費的增加讓更多的年輕科學家也能擁有和管理自己的實驗室和研究項目。這種獨立性帶給他們創新的空間,但也令其無法充分獲得資深同事的指導,合作交流的機會也變少了。減少資深科學家的行政管理任務,讓他們能騰出更多時間指導年輕科學家,將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此外,提供科研寫作、數據管理和科研道德等方面的培訓,對于塑造中國未來的科研文化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盡管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博士生和科技人員,但其中仍存在兩大人才空缺:即缺乏實驗室技術人員和博士后研究人員。解決這兩類人才的短缺,對于中國科研繼續參與全球競爭至關重要,因此科研機構需要提高對這些崗位的重視度。可以通過一些措施來幫助解決這一問題,例如:提高合同制研究人員的薪酬,減少招聘中對海外經歷的強調,以及改革事業單位編制等刻板的聘用制度。在高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仍然是中國衡量科研人員成功的一項重要標準。這種對高水平論文的重視提高了中國科研產出的質量,但評估中簡單的定量標準和作者貢獻分配同時也可能抑制科研合作,并催生學術不端。如果采用更全面的評估標準,就可以鼓勵科學家更多地開展合作,并減輕試圖抄近路的壓力。一旦發現學術不端的行為,資助機構和研究機構都應該設法展開獨立調查,并對違背職業道德準則的人員進行懲罰。
科研傳播:中國科研人員對于開放共享數據還缺乏熱情
科學研究是一項國際化的工作,并最終有賴于最大限度地實現知識交流。然而,中國科研人員對于開放共享數據還缺乏熱情,或者尚未意識到這一全球趨勢。采取措施鼓勵科研人員分享自己的數據和研究成果,將有助于他們參與其中并從中獲益。
撰寫論文和交流研究成果這兩項重要任務,對于許多受訪者而言都是一種挑戰。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好的科研寫作培訓,并建立一個全行業的認證系統以監督和改善商業化的論文編輯服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另外,科研機構需要激勵科研人員與公眾和產業界交流自己的工作,開展更廣泛的科學傳播活動。
中國由“人才外流”反轉為“人才回歸”或“海歸”,這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日益增強的地位。但是,挑戰仍然存在。中國的科研環境還需要更有國際競爭力,以培育和留住最優秀的科研人才。因此,必須要實施相關的政策和資助計劃,以滿足科研人員的需要,打造更能激發產出的科研環境,并推動科研發揮更大的學術、經濟和社會影響力。為了明確努力的方向和相應的舉措,就必須從科研人員的角度出發,清晰地理解中國科研資助、科研實施,以及科研傳播和評估的情況。在本白皮書中,自然出版集團分析研究了參與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科研人員所提及的需求和擔憂,縱貫科研的三個重要階段:即科研資助、科研實施,以及科研成果的傳播。
除此之外,白皮書也關注了中國科研的一個良性發展趨勢。報告顯示,長期困擾中國的“人才外流”正逐漸轉變為“人才回歸”。這種趨勢反映了中國在全球科研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中國科學家對國家未來不斷增強的信心。文中談到:我們從中國年輕科研人員那里收集到的最新數據也表明,這種“人才回歸”或“海歸”模式在未來會更加明顯。盡管接受調研的許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員仍有出國計劃,但絕大多數都表示計劃在五年之內回到中國。他們出國主要是為了開闊研究視野和增加經驗,而不再單純為了更高的薪水。許多科研人員還表示,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有利于未來在中國求職或申請科研資助。顯然,許多年輕的科研人員都對中國科研環境的持續改善充滿信心。只要獲得有力的支持,下一代科研人員將會回饋中國科研。
報告結語中談到:中國意識到科研必須處于其社會和經濟轉型的核心位置。在這個轉折關頭,中國科研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要素,如科研資助、科研實施和科研傳播,都有著十分樂觀的發展局面。不過,也依然有一些障礙困擾著科研人員,不利于建設一種認可和鼓勵求精創新的科研文化。在這份白皮書中,中國的科研人員,亦即中國最重要的科研資源,讓我們得以明確這些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了解決方案。
我們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如果有關方面對此加以完善、細化和實施,中國就不僅有機會成為一個科研強國,更可以建立一種深厚的創新文化,從而確立全球科學技術領導者的地位。未來,我們相信屠呦呦將不再被看作是中國科研系統的一個特例,而是一位開路先鋒,成為許多后來人追隨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