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生態文明建設如何選擇法治路徑?
[2015/8/15]
我國經過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環境污染的各種嚴重后果開始顯現,霧霾天氣、醬油水、毒土壤,既使百姓付出了慘重的生命健康代價,又使政府的執行力、公信力受到質疑。法治國家建設中如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是怎么來的?
1、農業文明時代有法律無法治
法律的起源與文明的出現相伴隨,在農業社會時期,世界上出現了最早的法典。這種以農耕生產為社會物質資料來源的社會形態,是森林與人類之間角色的錯位產物。
這個時期所產生的法律,“身份法”占據主導地位,以適應君主政體的需要;刑法的相對發達,以滿足維持社會基本秩序的需要。這是一個有法律而無法治的時期。
2、工業文明時代有法治無生態
工業文明創造了比農業文明更有效、更公正的社會管理組織、管理制度和體系,提出了能更廣泛地得到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念,法治觀念及法治國家由此而生。
法律完成了“從身份到契約”的巨大轉變,農業文明時代的“人法”地位被“物法”所取代;產生了憲法、行政法等以約束公共權力、保障個人權利為目的的法律領域;國際法、國際貿易法日臻完善。
工業文明使人類由生態系統居民變成了生物圈居民,生物圈居民不僅不需要保護生態系統,而且更有可能抱有掠奪式開發利用的態度。法律對這種態度極力支持,對掠奪式開發利用的行為予以充分肯定。這個時期法治的辭典中沒有生態。
3、生態法治在對工業文明的反思中產生
工業文明帶來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資本的大力增加、社會物質財富的空前積累,人類改造自然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也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
上世紀早期,人類開始對工業文明進行反思,開始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質疑“經濟人”的理性。西方國家發生了政治生態化、法律生態化、社會生態化思潮,一種新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正在形成。法治與生態的聯姻,是這種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國雖然已經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卻沒有建立對應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的市場機制。在生產世界上最多產品的同時,卻讓生態產品成了自己最短缺的產品;在制造快速增長的經濟奇跡的同時, 也讓生態差距變成了與現代國家最大的發展差距。
3個不僅,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課題如何分配?
1、生態環境立法不僅是環境法的任務
生態環境保護的源頭在于建立明確的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制度,這顯然不是部門法觀念下的環境法的任務。
生態環境立法始終有兩條利益和意志主線,一是社會整體利益和國家意志,二是社會成員的個體利益和當事人意志。我國的生態環境立法一直被定位于權力法或管理法,形成了權力法強大、權利法萎縮的狀態。
就建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而言,重點在于處理好民法與環境法的溝通與協調關系,《民法典》的制定是一個極好的機遇。
2、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環保機關的事情
當今中國,一方面面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資源瓶頸,另一方面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性遏制;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堅定的節能減排決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軟執行”導致中央決策效力減弱。
從法律的層面看,“病癥”是法律的執行力不足,“病因”是法律的定位與立法決策不盡合理與科學,“病根”是唯GDP論英雄的經濟增長觀。
必須重構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與機制,尤其是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正確認識地方政府對經濟資源的追逐與競爭本質,規范地方政府環境監管行為,是生態法治建設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任務。
3、生態環境損害救濟不僅是訴訟方式
環境侵權行為因人們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對環境資源的利用而產生,涉及對環境資源的兩種功能的同時作用,對人的兩種權益產生損害。具有對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雙重侵害、對環境資源多元價值的侵害的顯著特性,并且由于人對生態環境的雙重依賴,使得環境侵權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正價值”。
環境侵權遠遠超出了傳統侵權法的法理及制度架構,若仍然適用傳統侵權法,將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并難以發揮妥善的救濟功能。因此,建立新的環境侵害救濟制度勢在必行。
3個必須,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路徑怎樣選擇?
1、完善生態環境立法是必然選擇
首先,以生態文明理念評估和修訂傳統法律。從整體上看,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生態安全的理念還沒有在相關法律中得到體現,這些制度涉及多個法律領域,并非在一兩部法律中增加一兩個法律條文就可以解決。
有必要將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進行整體考量,對現行的法律法規進行生態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統籌考慮法律的立、改、廢。
其次,以整體性思維健全生態環境法律體系。中國的生態環境立法數量不少,但一直受到非理性思路的重大影響,既缺乏立法內在體系化的思考和設計,也缺乏立法的基礎性分析和實證性研究,更缺乏符合市場經濟條件的理論基礎。
必須在反思生態環境立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制定和修改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形成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規律、契合市場經濟發展、保障人體健康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2、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是必由之路
第一,建立領導干部生態環境終身追責制。完善發展成果的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在考核評價體系中,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等指標的權重。
第二,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參與的共治體系。完成從“管理”到“治理”,從“單一式執法”到“整合式執法”的轉換。改變監管體制設立“不改變現狀”或者“設立一個統管機構”的思維。建立多部門、多環節、多層次的監管體制,高度重視程序的保障運行和彌補體制缺陷功能。
3、健全生態環境損害救濟機制是必做功課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體系。制定《環境損害賠償法》,明確生態環境侵權的法律責任和基本救濟途徑和程序;在《物權法》規定的環境保護相鄰關系及環境用益物權的基礎上,修改《侵權責任法》,發展我國的環境權益保護制度,完善環境責任體系。
第二,建立專門環境訴訟機制。制定專門的程序法,解決對行政調解、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為的司法審查與對生態環境權益的救濟問題;建立專門法庭,運用特別程序;完善專門的證據規則;完善集體訴訟、公益訴訟等環境訴訟的支持幫助制度。
第三,發展糾紛處理的訴訟替代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調解制度,培育民間組織中的調解機構,提高調解的成功率;建立生態環境糾紛仲裁制度,完善仲裁程序,賦予法院對仲裁的司法監督權;完善環境行政處理制度,構建環境糾紛的行政處理機制,切實維護當事人的生態環境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