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產業2015年可能出現的八個趨勢
[2015/2/2]
1、2014全球可穿戴設備技術路徑
在資本的推動以及媒體的關注下,智能穿戴技術進入了不同的領域進行探索。但從目前全球的技術路徑來看,智能穿戴目前的技術路徑主要分為四條:一條是以三星等傳統通訊企業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的路徑,就是基于通訊的智能穿戴產品;一條是以耐克等傳統運動娛樂企業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的路徑,就是基于定位、運動娛樂的智能穿戴產品;第三條則是以谷歌眼鏡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的路徑,就是基于眼鏡類的虛擬現實或沉浸式的智能穿戴產品;第四條則是以移動醫療為主的可穿戴設備路徑,就是基于血壓、心率、血糖、新陳代謝等方面的監測。
當然還有其它一些方面的探索,尤其是一些垂直、細分領域的探索在不斷加深。但從2014年的情況來看,可穿戴產品在第一、二條路徑上的商業化程度相對比較高,但是距離商業化的普及還是沒有概念來的火爆。
2、火爆并非來自于消費者需求
可穿戴產業的火爆這個現象似乎與曾經電子商務產業火爆有著類似的影子,曾經電子商務的火爆,除了產業發展趨勢因素之外,主要可以歸結為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來源于資本推動的力量,除了各種基金資金的支持外,另外還有大批的煤老板進入;另外一方面是來自于技術工程師的推動,一些技術工程師希望借著技術優勢進入。今天回過頭來看,成功與活下的沒幾個,這是神馬原因呢?我總結的結論就是,一方面是資本不熟悉產業的商業化路徑;二是技術人員比拼技術,缺乏對商業化需求的了解。不論是哪方面原因,總結一句話就是對產業商業化路徑不熟悉。
今天來看智能穿戴產業火爆背后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來自于這兩方面,一方面是受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資本的投資渠道相對有限,加之移動互聯網的整個浪潮,科技巨頭的進入,以及媒體的關注,這些要素就促使了一些資本流向于可穿戴設備產業。這些資本的流向大致可分為兩條路徑:一條是公開的資本市場,主要是在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上的相關公司進行支持,其中以概念股為主;另外一條是VC資本的支持,主要是對一些創造業團隊,或者說是對一些有想法的團隊進行支持,主要以終端產品的創業概念為主。
另外一方面則是受國家鼓勵大學生以及科研人員自主創業政策的影響,同時由于智能手機的發展已呈現飽和趨勢,以及移動互聯網浪潮趨勢的影響,促使一部分創業人群進入細分、垂直市場挖掘風口中的商業機會。
從目前智能概念在資本市場以及媒體領域的火爆,再結合商業化的應用接受度與普及情況來看,顯然智能穿戴產品在商業化的實施路徑上已經產生了偏差。以谷歌為例,我一直談谷歌不論是怎么收購,其本質根本就不是為了所謂的智能家居與智能穿戴,而是為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繼續它大數據帝國的地位,其次谷歌不斷的收購是為了資本與產業探索的的需要。
再以三星為例子,三星是典型的商業路徑依賴的結果。由于三星在通訊領域的成功,它就將這種技術思考,直接從手機搬到手表上,然后附加一些探索性的性能。在三星的第二代智能手表產品還未推出之前,我就曾對其下過結論,不會在商業化方面獲得很好的成功。這就是一部分以通訊為代表的企業,很難擺脫商業決策的路徑依賴思維。
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不論是哪種情況的進入與支持,顯然市場的表現情況都未能達到各方預期。這其中不僅是投資人、創業人員,包括媒體、消費者等在經歷了兩年多的時間后,其熱情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3、站到風口或許是因為她
可穿戴產業的爆發幾乎可以用一夜之間來形容,如果真正的需求不是來自于消費者的需求推動,到底是什么風讓可穿戴設備突然之間站到了風口之上。這要從兩個層面去觀察,一是產業發展趨勢層面,這其中主要由四個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是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演變,以極快的速度從傳統互聯網切換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讓一個虛擬的移動世界以更加真實的方式存在,就需要借助于可穿戴設備進行詮釋;
第二方面是包括4G以及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讓可穿戴設備的價值凸顯出來,這在PC互聯網時代,或者說傳統互聯網時代,可穿戴設備的價值是很難凸顯出來的,我們不太可能手上戴塊表然后后面拖著跟網線去跑步;
第三方面是傳統IT產業鏈在基于摩爾定律發展,元器件性能不斷提升的同時又不斷的微型化,剛好在一些環節上滿足了可穿戴設備微型化的產業要求;
第四方面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可穿戴設備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時代的一個關鍵入口,這也正是國際巨頭不惜重金要挺進可穿戴設備的原因。
二是資本層面,主要也由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整個國家環境不差錢了,而且在國家層面又鼓勵支持創新創業,并給年輕人的創業提供了一個寬松的大環境;第二方面是資本市場方面,也就是最近牛市之前的熊市,大部分在資本市場上徘徊的資本很難在權重股中獲利,于是就轉向于投資趨勢產業,助推了可穿戴設備產業;第三方面是整個經濟形勢下行,傳統產業不景氣,房地產投資又遭受困境,短期獲利的投資渠道受阻,促使資本轉向于尋找趨勢產業。
正是由于以上兩個層面的七個要素就促使了可穿戴設備成為了風口上的豬,資本、人才,以及媒體關注點都轉向了這一行業,促成了可穿戴設備飛速成長。
4、有種陷阱叫盲目跟隨
盡管可穿戴設備猶如一只站在風口上的豬,但從今天國內企業的表現來看,如果盲目的跟隨國外的路徑,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很容易掉入陷阱。因為很多巨頭,他所說的不一定是代表著它是真正要干那個方向。今天的智能穿戴不是比拼技術、硬件的時刻,而是需要冷靜下來思考商業化路徑的時刻。
面對2015年,我希望資本要冷靜,技術人員要冷靜,創業者們更要冷靜。而我做為產業研究人員,不希望看到太多的烈士,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壯士。智能穿戴產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它不是單純的互聯網產品,也不是單純的硬件產品,而是一個以人、設備、智能三者融合的產品。
所以不能簡單的以互聯網的思維去思考智能穿戴產品,也不能簡單的以硬件的思維來思考智能穿戴產品。而是要抓住智能穿戴的核心,就是與人綁定,并為人提供更為有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只有理解了可穿戴設備的本質,才能讓我們在產業商業化路徑的思考中不至于迷失或踏入陷阱。
5、換個角度理解可穿戴設備
回顧可穿戴設備這兩年所走過的路,似乎業內外目前對于可穿戴設備的理解都有些局限。當然這跟產業的發展階段有關系,畢竟是一個新興產業,一方面從產業探索者自身的角度出發也處于一個摸索的過程;另外一方面從消費者的認知角度看,也還處于一個比較模糊的階段。
之所以目前大部分人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知停留在智能手表、手環的層面,這其中主要由兩方面原因:一是受國外企業技術路線的影響,比如耐克、三星等;二是產業在商業化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產業鏈技術的限制,迫使大部分的創業人群選擇了從手表環節下手。
其實可穿戴設備真正的理解是計算機技術微型化之后,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小型計算機,并不局限于人體。當然就人體可穿戴而言,也分為體表外的可穿戴設備與植入式可穿戴,智能手表、手環只是體表外可穿戴設備的一種形態。
除人體可穿戴之外,還有給動物、寵物的可穿戴設備,給花草樹木的監測的可穿戴設備,以及給工業設備所穿戴的可穿戴設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GE的工業互聯網,其中最為核心的技術要素就是借助于給工業設備穿上可穿戴設備以監測其工作,而國內在工業領域的可穿戴設備起步較國外相比,稍晚了一點。這些將會是2015 年,以及往后的一個重點方向。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定義可穿戴設備的話,那就是:“連接人與智能設備的鑰匙”。這也正是可穿戴設備與手機以及其它智能硬件之間最核心的區別,就在于人與物之間的數據化連接,這是手機無法做到的,也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聯網等產業無法做到的,只有可穿戴設備可以實現。不僅是給設備戴上可穿戴以實現數據化,更是將物與人進行有效連接的一把智能鑰匙。
6、價格與價值之間引發爭議
當可穿戴設備在手表、手環方面扎堆的時候,一種泡沫式供大于需的現象出現了。為什么我會給2014年的可穿戴設備產業定義為“泡沫式的供大于需”,是因為從實際的市場需求角度來看是需大于供,而從當前的產業實際情況來看出現了一種非正常的供大于需,因此這種非正常的供需關系就形成了短暫的泡沫現象。而在泡沫中競爭的不同角色為了獲得市場,通常采取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價格戰,或者借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瞎顛覆。
其實形成這種爭議的關鍵在于可穿戴設備在用戶購買后,普遍出現用戶感覺價格大于價值,總有種買貴了的感覺。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主要出在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配置錯位。也可以理解為企業在定價時所思考的功能、服務、性能等,在用戶實際使用中出現錯位。這種錯位就會容易給人帶來錯覺,覺得這個產業問題很大,一些產品在忽悠,其實這一方面是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過程;另外一方面是在宣傳的時候,表達方式或許欠精準。
在我看來,決定著可穿戴設備價格高低的要素無非三個環節,產品硬件本身的成本 增值的應用服務 用戶的生心理體驗。其中產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在同一個檔次上的差異不會太大,盡管通過產品硬件本身所能獲取的利潤相對透明,也比較有限,但產品硬件本身決定著產品的層次以及后面兩個要素的定價。
增值的應用服務 用戶的生心理體驗則是決定價格高低的核心部分,也是定價高低的關鍵部分。同樣是手環,微軟最新發布的售價1200多元,結果微軟的脫銷了。因此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利潤不是由產品本身的零部件成本決定,而是由硬件之外的價值決定。
從目前比較火爆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層面來看,增值的應用服務 用戶的生心理體驗方面還需要發力。或者可以通俗的理解為,硬件本身更多的是側重于成本的價格定價,而后兩者則是硬件之外的附加價值,體現的是價值。
而可穿戴設備的這種價值以貨幣形式進行體現的時候,所表現的形式就是價格。當價值要素還沒有發揮出來的時候,用戶的價格敏感度將會由價值關注轉移到產品本身的硬件關注上。當消費者的價格決策被轉移到產品本身的時候,消費者就會從硬件成本的層面去衡量價格。比如我們去購買塑料水桶,我們的消費決策是產品本身,而非產品的價值,此時我們通常的價格高低衡量依據是塑料原材料的價格。
今天一些消費者認為可穿戴設備貴的原因顯然不是價格問題,是消費者的消費決策關注點并未從產品本身轉移到價值點上,就容易在價格與價值之間產生錯位。因此,在我看來,決定著可穿戴設備價格的并不是可穿戴設備的硬件本身,而是基于硬件所提供的價值。我們賦予產品的用戶實際使用價值越高,價格也就越高,而產品硬件本身只是價格決策的一個基礎參照,這些價值環節正是可穿戴設備產業接下來需要發力解決的方向。
7、VC不怕死的真正原因或許在這里
但不論2014年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商業化如何不給力,或者說未能給投資人帶來預期,但依然無法阻止VC的繼續關注。而目前在這個領域扎堆的也當屬VC和創投,顯然不是這些資本不怕失敗,而其不怕死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這些原因。
這些投資機構通常對于趨勢產業和爆發力強的產業,通俗的說就是對于能給資本帶來夢想的產業比較感興趣。我在觀察,發現資本有兩個很重要的特性,一個就是它是逐利性的,資本一定要獲得很高的回報,要追求價值。追求價值過程當中延伸另外一個原則,就是它需要夢想,資本市場有點類似于賭博的游戲,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夢想讓資本能夠不斷的像擊鼓傳花一樣接這個。在這兩個原則下面,可穿戴設備產業剛好符合資本市場的特性。
在這個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思維很熱的時期里面,我總結了一下,可穿戴設備核心改變之一就是用戶粘度。在PC互聯網的時代,用戶粘度是按小時計算的,出行的時候要帶著一個電腦,基本上每天花一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對著電腦處理關于平時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當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我們發現用戶粘度又被改變了,就不是按小時計算,變成按分鐘計算。而且按分鐘計算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時候走在大學的校園里面,我就發現在過去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時候,談戀愛兩個人還是牽手的,移動互聯網這個時代兩個人各拿各的手機,各看各的,所有碎片化時間都被擠占了。這就看到移動互聯網概念為什么這么火爆?
因為它擁有了夢想,過去說PC互聯網按小時,現在說綁架用戶的時候已經變到按分鐘來的,小時到分鐘這中間又充滿了無限的商機。到了可穿戴時代,就不是分鐘了,這時候就按秒了,戴在你身上,以秒為單位來計算時間粘度。這時候就給資本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另外一方面就是可穿戴設備賦予了互聯網產品的物理屬性,讓它變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在我們身上使用的互聯網的一個產品。這兩方面在我看來是吸引資本大舉進入的關鍵要素。
智能穿戴產業2015的發展方向
盡管2014年的可穿戴設備發展之路充滿著爭議,其中有國外機構的報告分析認為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會出現回落。而對于這些報告,其實我很少引用,主要是因為這些報告也并不準確,并不能反應整個行業,尤其對于中國市場判斷的參考價值并不大。在我看來2015年可穿戴設備較2014年至少會呈現30%的增速成長,并不存在回落一說。而我這樣判斷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
1、產業鏈逐步成熟,這將會推動可穿戴設備朝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
2、創業者通過兩年的時間摸索,已經為產品商業化積累了一些經驗;
3、消費者對于智能硬件時代的來臨有了更包容、開放的心態;
4、資本會繼續聚集,盡管受權重股的崛起在短期內會出現一些資本波動,但長期來看趨勢具有不可阻擋的成長性。
5、細分市場將會呈現爆發式的延伸,這將推動可穿戴設備產業擴容。
2015年可穿戴設備的八大趨勢
趨勢一:資本市場將會出現震蕩。
盡管最近權重股有所發力,但出現了一定范圍的震蕩,這種震蕩對于概念股而言將面臨比權重股更為刺激的鼓局面。但不論股市如如何調整與震蕩,面對2015年,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國家是希望股市有所好轉。因此,2015年將面臨股民信心與國家信心之間的較量,這種博弈將會給資本市場帶來震蕩。
而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一但權重股獲得復蘇,至少短期之內資本會大規模流向于權重股。原因很簡單,相比于概念股而言,權重股如果能獲得復蘇,其回報相對于概念股更為實在,也更為穩健。而一旦權重股的復蘇步伐有所減緩,或者復蘇乏力,盤旋在資本市場上的資本必然會再次尋找風口,借助風口的力量“吹大”概念股的價值。
但依據我的分析與判斷,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股將會是前抑后仰的趨勢,也就是說上半年會有一個休整、振蕩期,下半年會升溫。而我這樣判斷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整個國家經濟形勢,這方面不做具體展開;另外一方面是基于產業鏈的情況,也就是說上半年一些產業鏈的產品不會有太明顯的表現,但隨著上半年相關產品、技術的推出與導入,在下半年會有所表現。
而對于經歷了2014年風口的可穿戴產業鏈概念股而言,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在產品、技術上采取實際行動,如果沒有借機將單純的概念股轉換為成長性概念股,在2015年的資本市場上將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同樣,對于已經在2014年的風口上抓住了機會,并付諸于行動的可穿戴產業鏈股而言,2015不必擔心短期震蕩,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將會帶你飛的更高。
趨勢二:行業將會趨于理性。
2014年可穿戴設備行業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激情澎湃”,不論是媒體、投資人、創業者,還是科技巨頭,對于可穿戴設備都顯的比較亢奮。但從整個2014年來看,整個關注度有所波動,也就是說上半年對于可穿戴設備產業持樂觀態度的比例大于下半年。最直觀的可以通過兩個維度的表現觀察可以發現,一是媒體;二是投資人,在下半年都開始趨于平穩。
而2015年可穿戴設備行業的大趨勢在我看來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理性”。不論是投資人的鞭策,還是創業者的成熟、冷靜,都會讓行業的發展更加理性化。而從市場的大環境來看,可穿戴設備依然會延續2014年的火爆,資本市場也依然會看好可穿戴設備行業。但對于創業者而言,資本關注與理性之間的關系需要把持到位,否則容易讓自身的創業陷入被動。
當然理性并不局限于資本與媒體。從技術層面來看,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鏈的整體技術將會朝著垂直、專業的方向發展。不論是傳感器、芯片等不僅會推出專屬可穿戴設備的方案,并且會針對于可穿戴產品細分市場推出針對性的方案,比如智能腕表類、眼鏡類、衣服類、醫療類等,將會推動可穿戴終端產品的技術性能不斷提升。同時,一些技術將會超越摩爾定律進行跨界組合創新,如我在《跨界融合讓傳感器發展超越摩爾定律》一文中所寫,關于傳感器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一定是跨界融合,不僅與芯片融合,而且一定會與人工智能融合。
從產品層面來看,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將會往兩個極端路徑發展。一條是聚焦細分市場,用聚焦思維方式聚焦用戶、聚焦功能,推出極致、簡單、精準的產品;另外一條是繼續在理想國中與國外巨頭比拼技術,或者是模仿再創新。但在商業化路徑中,顯然第一條路徑相對會走的更容易。不論選擇哪條路徑,對于可穿戴產業的培育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從市場角度來看,一方面隨著針對于細分人群可穿戴設備的推出與應用,尤其是可穿戴醫療產品的發展,用戶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知將由模糊轉向清晰。另外一方面在經歷了2013、2014年的探索,以及產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之后,從用戶層面有了更為廣泛的認知,從產業層面積累了經驗。其三,可穿戴設備將從科幻片走入大眾的視野,大眾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知度與接受度較2014年將獲得顯著提高,并且會更為理性、包容的看待可穿戴設備。
趨勢三:硬件碎片化進一步加劇。
盡管谷歌、蘋果等都紛紛為可穿戴設備推出了系統平臺,行業內對于可穿戴設備基于系統平臺的生態圈發展模式也普遍形成共識。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是否會進入系統平臺應用年,這或許是業內外關注并討論的話題。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在硬件方面隨著產業應用的延伸、擴展,以及垂直、細分市場的挖掘,產品品類將會較2014年有更大幅度的擴充。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將不再局限于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服飾、鞋子、眼鏡、遠程醫療、金融支付,以及與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物聯網等領域打通的可穿戴應用產品將會不斷出現并分化。而隨著產品品類的擴充,在缺乏系統平臺的統一環境下,隨著而來的就是硬件碎片化情況的加劇。
隨著2015年硬件碎片化的進一步擴散,至少將從兩個層面推動系統平臺的應用。一是不同廠商之間的硬件、軟件標準不統一,而不斷分化、延伸的可穿戴設備會給用戶帶來困擾。也就是說,當用戶選擇不同廠商不同產品時,由于應用系統的差異化將給用戶的硬件應用管理工作增加煩惱;另外一方面是日益增加的硬件碎片化將導致采集的數據也將呈現碎片化,這對于依托將人體生命體態特征數據化的可穿戴設備而言,無疑影響了其價值最大化。并且在2015年隨著智能硬件碎片化的加劇,對于這方面困擾的討論將會成為一個焦點。
趨勢四:設備互通將會是趨勢。
不可否認大部分的廠商心中都有一個生態圈的夢想,尤其在標準尚未形成的可穿戴設備領域,各自都希望能夠依托自身的核心產品進行延伸,形成自身的標準王國。
而隨著產品的增加,以及用戶接受度的增加,可穿戴產品將不會再局限于人手一只表的層面,可能開的汽車、用的門鎖、穿的鞋子、睡的枕頭等都會出現在同一位用戶的生活中,此時用戶對于一些基礎部件,比如充電器、充電端口等都將會有強烈的統一需求。
因此,在我看來2015年不僅是不同可穿戴設備之間的充電器、充電端口會趨于統一,同時對于數據傳輸,以及交互控制也會探索統一。而要想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價值最大化,無疑讓設備之間形成互聯、互通、互動才是王道,因此在2015年,不僅是硬件持續爆發的一年,更關鍵的是在硬件爆發的同時,對于不同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動將會是業內重點思考的問題。
或許會在終端產品中以標準配置的形式實現,或許將由可穿戴產業鏈的某一環節技術實現,或許將會延伸出專業的公司解決不同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動問題。不論以何種形式出現,2015年可穿戴設備之間一些基礎部件的統一化,以及設備之間的互通將會是一個趨勢。
趨勢五:行業標準將繼續探索。
任何行業的存在與持續發展必然會依附于標準,這也是消費者信賴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盡管目前也有一些組織、機構在積極探索,試圖建立可穿戴設備的行業標準,但2015年要想標準落地,基本不太現實。
原因很簡單,任何一個行業標準的制定一定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權威性、指導性意見,并且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也就是說一個行業的標準一旦確定,就意味著該行業的產品開發將以標準為基礎。同時,一旦標準建立之后就不能隨意更改,因為在該行業內或準備進入該行業的創業者們在根據該標準進行產品開發時,從產品設計、開發、試產、營銷等全流程形成閉環需要1-2年的時間周期,一旦標準在這期間改動,毫無疑問將會對行業帶來巨大的波動與影響,這也就是標準具有一定時效性的原因。
但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由于其產業處于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不論是終端產品的技術性能,亦或是產業鏈上的一些關鍵技術,都處于不斷探索、快速發展的過程。因此,對于一個技術并不穩定,還處于日新月異發展階段的產業來說,建立標準為時過早。不要說可穿戴設備,就是目前大眾認知度相對較高的LED照明產業至今都無法形成落地的行業標準,原因就是LED芯片技術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標準難以準確的界定一個參數。
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短期內不可能推出所謂標準,就是一些機構強行推出,最多只是個烏龍的玩笑而已。盡管行業標準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之內都會處于缺失狀態,但這并不影響可穿戴設備的認證、監測。
對于一些通訊類產品,將會借助于通訊的認證方式進行;對于一些大眾消費類產品,將會借助于3C認證方式進行;對于一些行業細分、專業性的產品,將會依托所在行業的一些認證方式進行。
趨勢六:垂直細分將會是主流。
正如我之前所說,可穿戴設備并不局限于這只表,尤其對于即將到來的2015年,我認為這一年將會是可穿戴設備的市場細分年。
從人群維度看,女性市場、老年市場、年輕人市場、學生市場、兒童市場都將大有可為;
從行業維度看,基于可穿戴設備的金融支付、智能家居互通、移動醫療等方面都會出現機會;
從用戶維度看,健身、跑步、登山、驢友、減肥、游戲、成人用品等垂直化領域將大有機會;
從產業維度看,寵物、工業、環保、工業4.0等領域將會有所發展;
從產品形態維度看,繼智能手表、手環之后,智能鞋子、智能服裝、智能眼鏡等方面將會是2015年的一個重點市場。
在經歷了2013的探索,2014的試錯之后,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將會回歸到垂直、細分的發展方向上,不同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將會開始形成。
趨勢七:移動醫療將發力。
可穿戴設備對于醫療領域的影響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顛覆。尤其對于改善當前的醫患糾紛,以及有效配置本身就短缺的醫療資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移動互聯網生態圈的不斷形成,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加之一些醫療診斷方式的電子化,基于可穿戴設備的移動醫療開始逐漸顯現出其市場潛力來。
據有關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達到125.3億元。按照GSM對移動醫療行業測算標準,醫療設備廠商和內容與應用提供商占比約39.83%,預計到2017年,僅中國的可穿戴便攜醫療設備市場銷售規模將接近50億元。
可以預見,基于可穿戴設備的移動醫療將會朝著“智慧醫療”的方向進行發展,因為,在醫療的各個細分領域,從診斷、監護、治療、給藥都將全面開啟一個智能化的時代,結合商業醫療保險機構,全新的醫院、患者、保險的多方共贏商業模式也在探索中爆發,基于醫療大數據平臺的診斷與治療技術也將把個性化醫療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傳統的醫療器械和醫院的商業模式或將被全面顛覆。
隨著醫改呼聲的高漲,以及政府改革力度加大,目前最大的障礙,也就是玻璃門現象將會有所改善,從而進一步為基于可穿戴設備的移動醫療釋放出政策紅利。此外,基于可穿戴設備的醫療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醫療需求與醫療診治資源之間巨大的矛盾,將有效助力改善公共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特別是對于那些人口密集,醫療資源稀缺的國家。
后記:發布了《智能家居產業2015年度預測報告》和《智能硬件產業2015年度預測報告》兩份預測報告后,一些讀者問我為什么不出帶數據的報告。今天借此,年度的最后一份報告就這一問題做個闡述,一方面是由于本人的資訊有限,無法精準掌握這個產業的全球數據;第二方面是如果引用一些數據,目前所發布數據的一些機構的行業數據與預測數據也存在比較大的誤差。對于可穿戴設備這一新興產業而言,對于行業發展問題的總結、剖析,以及對接下來方向的思考在現階段或許是當前更為重要的事情。
對于可穿戴設備這一日新月異的產業,又具有廣泛的創新、應用空間,因此要對這一產業做準確的剖析與預測,這并非易事。而我盡可能的去思考、剖析,希望能給大家一個相對客觀、清晰的認識。盡管本文完稿后也發現文中或存不足,主要是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對于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理解也不夠透徹,洋洋灑灑近萬字,這對于解讀一個產業而言并不全面,只為拋磚引玉。對于一些闡述不到位的地方,歡迎大家完善、補充。不論好壞,只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資本的推動以及媒體的關注下,智能穿戴技術進入了不同的領域進行探索。但從目前全球的技術路徑來看,智能穿戴目前的技術路徑主要分為四條:一條是以三星等傳統通訊企業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的路徑,就是基于通訊的智能穿戴產品;一條是以耐克等傳統運動娛樂企業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的路徑,就是基于定位、運動娛樂的智能穿戴產品;第三條則是以谷歌眼鏡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的路徑,就是基于眼鏡類的虛擬現實或沉浸式的智能穿戴產品;第四條則是以移動醫療為主的可穿戴設備路徑,就是基于血壓、心率、血糖、新陳代謝等方面的監測。
當然還有其它一些方面的探索,尤其是一些垂直、細分領域的探索在不斷加深。但從2014年的情況來看,可穿戴產品在第一、二條路徑上的商業化程度相對比較高,但是距離商業化的普及還是沒有概念來的火爆。
2、火爆并非來自于消費者需求
可穿戴產業的火爆這個現象似乎與曾經電子商務產業火爆有著類似的影子,曾經電子商務的火爆,除了產業發展趨勢因素之外,主要可以歸結為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來源于資本推動的力量,除了各種基金資金的支持外,另外還有大批的煤老板進入;另外一方面是來自于技術工程師的推動,一些技術工程師希望借著技術優勢進入。今天回過頭來看,成功與活下的沒幾個,這是神馬原因呢?我總結的結論就是,一方面是資本不熟悉產業的商業化路徑;二是技術人員比拼技術,缺乏對商業化需求的了解。不論是哪方面原因,總結一句話就是對產業商業化路徑不熟悉。
今天來看智能穿戴產業火爆背后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來自于這兩方面,一方面是受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資本的投資渠道相對有限,加之移動互聯網的整個浪潮,科技巨頭的進入,以及媒體的關注,這些要素就促使了一些資本流向于可穿戴設備產業。這些資本的流向大致可分為兩條路徑:一條是公開的資本市場,主要是在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上的相關公司進行支持,其中以概念股為主;另外一條是VC資本的支持,主要是對一些創造業團隊,或者說是對一些有想法的團隊進行支持,主要以終端產品的創業概念為主。
另外一方面則是受國家鼓勵大學生以及科研人員自主創業政策的影響,同時由于智能手機的發展已呈現飽和趨勢,以及移動互聯網浪潮趨勢的影響,促使一部分創業人群進入細分、垂直市場挖掘風口中的商業機會。
從目前智能概念在資本市場以及媒體領域的火爆,再結合商業化的應用接受度與普及情況來看,顯然智能穿戴產品在商業化的實施路徑上已經產生了偏差。以谷歌為例,我一直談谷歌不論是怎么收購,其本質根本就不是為了所謂的智能家居與智能穿戴,而是為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繼續它大數據帝國的地位,其次谷歌不斷的收購是為了資本與產業探索的的需要。
再以三星為例子,三星是典型的商業路徑依賴的結果。由于三星在通訊領域的成功,它就將這種技術思考,直接從手機搬到手表上,然后附加一些探索性的性能。在三星的第二代智能手表產品還未推出之前,我就曾對其下過結論,不會在商業化方面獲得很好的成功。這就是一部分以通訊為代表的企業,很難擺脫商業決策的路徑依賴思維。
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不論是哪種情況的進入與支持,顯然市場的表現情況都未能達到各方預期。這其中不僅是投資人、創業人員,包括媒體、消費者等在經歷了兩年多的時間后,其熱情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3、站到風口或許是因為她
可穿戴產業的爆發幾乎可以用一夜之間來形容,如果真正的需求不是來自于消費者的需求推動,到底是什么風讓可穿戴設備突然之間站到了風口之上。這要從兩個層面去觀察,一是產業發展趨勢層面,這其中主要由四個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是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演變,以極快的速度從傳統互聯網切換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讓一個虛擬的移動世界以更加真實的方式存在,就需要借助于可穿戴設備進行詮釋;
第二方面是包括4G以及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讓可穿戴設備的價值凸顯出來,這在PC互聯網時代,或者說傳統互聯網時代,可穿戴設備的價值是很難凸顯出來的,我們不太可能手上戴塊表然后后面拖著跟網線去跑步;
第三方面是傳統IT產業鏈在基于摩爾定律發展,元器件性能不斷提升的同時又不斷的微型化,剛好在一些環節上滿足了可穿戴設備微型化的產業要求;
第四方面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可穿戴設備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時代的一個關鍵入口,這也正是國際巨頭不惜重金要挺進可穿戴設備的原因。
二是資本層面,主要也由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整個國家環境不差錢了,而且在國家層面又鼓勵支持創新創業,并給年輕人的創業提供了一個寬松的大環境;第二方面是資本市場方面,也就是最近牛市之前的熊市,大部分在資本市場上徘徊的資本很難在權重股中獲利,于是就轉向于投資趨勢產業,助推了可穿戴設備產業;第三方面是整個經濟形勢下行,傳統產業不景氣,房地產投資又遭受困境,短期獲利的投資渠道受阻,促使資本轉向于尋找趨勢產業。
正是由于以上兩個層面的七個要素就促使了可穿戴設備成為了風口上的豬,資本、人才,以及媒體關注點都轉向了這一行業,促成了可穿戴設備飛速成長。
4、有種陷阱叫盲目跟隨
盡管可穿戴設備猶如一只站在風口上的豬,但從今天國內企業的表現來看,如果盲目的跟隨國外的路徑,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很容易掉入陷阱。因為很多巨頭,他所說的不一定是代表著它是真正要干那個方向。今天的智能穿戴不是比拼技術、硬件的時刻,而是需要冷靜下來思考商業化路徑的時刻。
面對2015年,我希望資本要冷靜,技術人員要冷靜,創業者們更要冷靜。而我做為產業研究人員,不希望看到太多的烈士,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壯士。智能穿戴產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它不是單純的互聯網產品,也不是單純的硬件產品,而是一個以人、設備、智能三者融合的產品。
所以不能簡單的以互聯網的思維去思考智能穿戴產品,也不能簡單的以硬件的思維來思考智能穿戴產品。而是要抓住智能穿戴的核心,就是與人綁定,并為人提供更為有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只有理解了可穿戴設備的本質,才能讓我們在產業商業化路徑的思考中不至于迷失或踏入陷阱。
5、換個角度理解可穿戴設備
回顧可穿戴設備這兩年所走過的路,似乎業內外目前對于可穿戴設備的理解都有些局限。當然這跟產業的發展階段有關系,畢竟是一個新興產業,一方面從產業探索者自身的角度出發也處于一個摸索的過程;另外一方面從消費者的認知角度看,也還處于一個比較模糊的階段。
之所以目前大部分人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知停留在智能手表、手環的層面,這其中主要由兩方面原因:一是受國外企業技術路線的影響,比如耐克、三星等;二是產業在商業化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產業鏈技術的限制,迫使大部分的創業人群選擇了從手表環節下手。
其實可穿戴設備真正的理解是計算機技術微型化之后,一種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小型計算機,并不局限于人體。當然就人體可穿戴而言,也分為體表外的可穿戴設備與植入式可穿戴,智能手表、手環只是體表外可穿戴設備的一種形態。
除人體可穿戴之外,還有給動物、寵物的可穿戴設備,給花草樹木的監測的可穿戴設備,以及給工業設備所穿戴的可穿戴設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GE的工業互聯網,其中最為核心的技術要素就是借助于給工業設備穿上可穿戴設備以監測其工作,而國內在工業領域的可穿戴設備起步較國外相比,稍晚了一點。這些將會是2015 年,以及往后的一個重點方向。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定義可穿戴設備的話,那就是:“連接人與智能設備的鑰匙”。這也正是可穿戴設備與手機以及其它智能硬件之間最核心的區別,就在于人與物之間的數據化連接,這是手機無法做到的,也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聯網等產業無法做到的,只有可穿戴設備可以實現。不僅是給設備戴上可穿戴以實現數據化,更是將物與人進行有效連接的一把智能鑰匙。
6、價格與價值之間引發爭議
當可穿戴設備在手表、手環方面扎堆的時候,一種泡沫式供大于需的現象出現了。為什么我會給2014年的可穿戴設備產業定義為“泡沫式的供大于需”,是因為從實際的市場需求角度來看是需大于供,而從當前的產業實際情況來看出現了一種非正常的供大于需,因此這種非正常的供需關系就形成了短暫的泡沫現象。而在泡沫中競爭的不同角色為了獲得市場,通常采取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價格戰,或者借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瞎顛覆。
其實形成這種爭議的關鍵在于可穿戴設備在用戶購買后,普遍出現用戶感覺價格大于價值,總有種買貴了的感覺。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主要出在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配置錯位。也可以理解為企業在定價時所思考的功能、服務、性能等,在用戶實際使用中出現錯位。這種錯位就會容易給人帶來錯覺,覺得這個產業問題很大,一些產品在忽悠,其實這一方面是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過程;另外一方面是在宣傳的時候,表達方式或許欠精準。
在我看來,決定著可穿戴設備價格高低的要素無非三個環節,產品硬件本身的成本 增值的應用服務 用戶的生心理體驗。其中產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在同一個檔次上的差異不會太大,盡管通過產品硬件本身所能獲取的利潤相對透明,也比較有限,但產品硬件本身決定著產品的層次以及后面兩個要素的定價。
增值的應用服務 用戶的生心理體驗則是決定價格高低的核心部分,也是定價高低的關鍵部分。同樣是手環,微軟最新發布的售價1200多元,結果微軟的脫銷了。因此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利潤不是由產品本身的零部件成本決定,而是由硬件之外的價值決定。
從目前比較火爆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眼鏡層面來看,增值的應用服務 用戶的生心理體驗方面還需要發力。或者可以通俗的理解為,硬件本身更多的是側重于成本的價格定價,而后兩者則是硬件之外的附加價值,體現的是價值。
而可穿戴設備的這種價值以貨幣形式進行體現的時候,所表現的形式就是價格。當價值要素還沒有發揮出來的時候,用戶的價格敏感度將會由價值關注轉移到產品本身的硬件關注上。當消費者的價格決策被轉移到產品本身的時候,消費者就會從硬件成本的層面去衡量價格。比如我們去購買塑料水桶,我們的消費決策是產品本身,而非產品的價值,此時我們通常的價格高低衡量依據是塑料原材料的價格。
今天一些消費者認為可穿戴設備貴的原因顯然不是價格問題,是消費者的消費決策關注點并未從產品本身轉移到價值點上,就容易在價格與價值之間產生錯位。因此,在我看來,決定著可穿戴設備價格的并不是可穿戴設備的硬件本身,而是基于硬件所提供的價值。我們賦予產品的用戶實際使用價值越高,價格也就越高,而產品硬件本身只是價格決策的一個基礎參照,這些價值環節正是可穿戴設備產業接下來需要發力解決的方向。
7、VC不怕死的真正原因或許在這里
但不論2014年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商業化如何不給力,或者說未能給投資人帶來預期,但依然無法阻止VC的繼續關注。而目前在這個領域扎堆的也當屬VC和創投,顯然不是這些資本不怕失敗,而其不怕死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這些原因。
這些投資機構通常對于趨勢產業和爆發力強的產業,通俗的說就是對于能給資本帶來夢想的產業比較感興趣。我在觀察,發現資本有兩個很重要的特性,一個就是它是逐利性的,資本一定要獲得很高的回報,要追求價值。追求價值過程當中延伸另外一個原則,就是它需要夢想,資本市場有點類似于賭博的游戲,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夢想讓資本能夠不斷的像擊鼓傳花一樣接這個。在這兩個原則下面,可穿戴設備產業剛好符合資本市場的特性。
在這個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思維很熱的時期里面,我總結了一下,可穿戴設備核心改變之一就是用戶粘度。在PC互聯網的時代,用戶粘度是按小時計算的,出行的時候要帶著一個電腦,基本上每天花一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對著電腦處理關于平時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當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我們發現用戶粘度又被改變了,就不是按小時計算,變成按分鐘計算。而且按分鐘計算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時候走在大學的校園里面,我就發現在過去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時候,談戀愛兩個人還是牽手的,移動互聯網這個時代兩個人各拿各的手機,各看各的,所有碎片化時間都被擠占了。這就看到移動互聯網概念為什么這么火爆?
因為它擁有了夢想,過去說PC互聯網按小時,現在說綁架用戶的時候已經變到按分鐘來的,小時到分鐘這中間又充滿了無限的商機。到了可穿戴時代,就不是分鐘了,這時候就按秒了,戴在你身上,以秒為單位來計算時間粘度。這時候就給資本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另外一方面就是可穿戴設備賦予了互聯網產品的物理屬性,讓它變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在我們身上使用的互聯網的一個產品。這兩方面在我看來是吸引資本大舉進入的關鍵要素。
智能穿戴產業2015的發展方向
盡管2014年的可穿戴設備發展之路充滿著爭議,其中有國外機構的報告分析認為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會出現回落。而對于這些報告,其實我很少引用,主要是因為這些報告也并不準確,并不能反應整個行業,尤其對于中國市場判斷的參考價值并不大。在我看來2015年可穿戴設備較2014年至少會呈現30%的增速成長,并不存在回落一說。而我這樣判斷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
1、產業鏈逐步成熟,這將會推動可穿戴設備朝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
2、創業者通過兩年的時間摸索,已經為產品商業化積累了一些經驗;
3、消費者對于智能硬件時代的來臨有了更包容、開放的心態;
4、資本會繼續聚集,盡管受權重股的崛起在短期內會出現一些資本波動,但長期來看趨勢具有不可阻擋的成長性。
5、細分市場將會呈現爆發式的延伸,這將推動可穿戴設備產業擴容。
2015年可穿戴設備的八大趨勢
趨勢一:資本市場將會出現震蕩。
盡管最近權重股有所發力,但出現了一定范圍的震蕩,這種震蕩對于概念股而言將面臨比權重股更為刺激的鼓局面。但不論股市如如何調整與震蕩,面對2015年,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國家是希望股市有所好轉。因此,2015年將面臨股民信心與國家信心之間的較量,這種博弈將會給資本市場帶來震蕩。
而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一但權重股獲得復蘇,至少短期之內資本會大規模流向于權重股。原因很簡單,相比于概念股而言,權重股如果能獲得復蘇,其回報相對于概念股更為實在,也更為穩健。而一旦權重股的復蘇步伐有所減緩,或者復蘇乏力,盤旋在資本市場上的資本必然會再次尋找風口,借助風口的力量“吹大”概念股的價值。
但依據我的分析與判斷,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股將會是前抑后仰的趨勢,也就是說上半年會有一個休整、振蕩期,下半年會升溫。而我這樣判斷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整個國家經濟形勢,這方面不做具體展開;另外一方面是基于產業鏈的情況,也就是說上半年一些產業鏈的產品不會有太明顯的表現,但隨著上半年相關產品、技術的推出與導入,在下半年會有所表現。
而對于經歷了2014年風口的可穿戴產業鏈概念股而言,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在產品、技術上采取實際行動,如果沒有借機將單純的概念股轉換為成長性概念股,在2015年的資本市場上將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同樣,對于已經在2014年的風口上抓住了機會,并付諸于行動的可穿戴產業鏈股而言,2015不必擔心短期震蕩,移動互聯網的風口將會帶你飛的更高。
趨勢二:行業將會趨于理性。
2014年可穿戴設備行業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激情澎湃”,不論是媒體、投資人、創業者,還是科技巨頭,對于可穿戴設備都顯的比較亢奮。但從整個2014年來看,整個關注度有所波動,也就是說上半年對于可穿戴設備產業持樂觀態度的比例大于下半年。最直觀的可以通過兩個維度的表現觀察可以發現,一是媒體;二是投資人,在下半年都開始趨于平穩。
而2015年可穿戴設備行業的大趨勢在我看來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理性”。不論是投資人的鞭策,還是創業者的成熟、冷靜,都會讓行業的發展更加理性化。而從市場的大環境來看,可穿戴設備依然會延續2014年的火爆,資本市場也依然會看好可穿戴設備行業。但對于創業者而言,資本關注與理性之間的關系需要把持到位,否則容易讓自身的創業陷入被動。
當然理性并不局限于資本與媒體。從技術層面來看,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鏈的整體技術將會朝著垂直、專業的方向發展。不論是傳感器、芯片等不僅會推出專屬可穿戴設備的方案,并且會針對于可穿戴產品細分市場推出針對性的方案,比如智能腕表類、眼鏡類、衣服類、醫療類等,將會推動可穿戴終端產品的技術性能不斷提升。同時,一些技術將會超越摩爾定律進行跨界組合創新,如我在《跨界融合讓傳感器發展超越摩爾定律》一文中所寫,關于傳感器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一定是跨界融合,不僅與芯片融合,而且一定會與人工智能融合。
從產品層面來看,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將會往兩個極端路徑發展。一條是聚焦細分市場,用聚焦思維方式聚焦用戶、聚焦功能,推出極致、簡單、精準的產品;另外一條是繼續在理想國中與國外巨頭比拼技術,或者是模仿再創新。但在商業化路徑中,顯然第一條路徑相對會走的更容易。不論選擇哪條路徑,對于可穿戴產業的培育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從市場角度來看,一方面隨著針對于細分人群可穿戴設備的推出與應用,尤其是可穿戴醫療產品的發展,用戶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知將由模糊轉向清晰。另外一方面在經歷了2013、2014年的探索,以及產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之后,從用戶層面有了更為廣泛的認知,從產業層面積累了經驗。其三,可穿戴設備將從科幻片走入大眾的視野,大眾對于可穿戴設備的認知度與接受度較2014年將獲得顯著提高,并且會更為理性、包容的看待可穿戴設備。
趨勢三:硬件碎片化進一步加劇。
盡管谷歌、蘋果等都紛紛為可穿戴設備推出了系統平臺,行業內對于可穿戴設備基于系統平臺的生態圈發展模式也普遍形成共識。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是否會進入系統平臺應用年,這或許是業內外關注并討論的話題。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2015年可穿戴設備產業在硬件方面隨著產業應用的延伸、擴展,以及垂直、細分市場的挖掘,產品品類將會較2014年有更大幅度的擴充。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將不再局限于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服飾、鞋子、眼鏡、遠程醫療、金融支付,以及與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物聯網等領域打通的可穿戴應用產品將會不斷出現并分化。而隨著產品品類的擴充,在缺乏系統平臺的統一環境下,隨著而來的就是硬件碎片化情況的加劇。
隨著2015年硬件碎片化的進一步擴散,至少將從兩個層面推動系統平臺的應用。一是不同廠商之間的硬件、軟件標準不統一,而不斷分化、延伸的可穿戴設備會給用戶帶來困擾。也就是說,當用戶選擇不同廠商不同產品時,由于應用系統的差異化將給用戶的硬件應用管理工作增加煩惱;另外一方面是日益增加的硬件碎片化將導致采集的數據也將呈現碎片化,這對于依托將人體生命體態特征數據化的可穿戴設備而言,無疑影響了其價值最大化。并且在2015年隨著智能硬件碎片化的加劇,對于這方面困擾的討論將會成為一個焦點。
趨勢四:設備互通將會是趨勢。
不可否認大部分的廠商心中都有一個生態圈的夢想,尤其在標準尚未形成的可穿戴設備領域,各自都希望能夠依托自身的核心產品進行延伸,形成自身的標準王國。
而隨著產品的增加,以及用戶接受度的增加,可穿戴產品將不會再局限于人手一只表的層面,可能開的汽車、用的門鎖、穿的鞋子、睡的枕頭等都會出現在同一位用戶的生活中,此時用戶對于一些基礎部件,比如充電器、充電端口等都將會有強烈的統一需求。
因此,在我看來2015年不僅是不同可穿戴設備之間的充電器、充電端口會趨于統一,同時對于數據傳輸,以及交互控制也會探索統一。而要想實現不同設備之間的價值最大化,無疑讓設備之間形成互聯、互通、互動才是王道,因此在2015年,不僅是硬件持續爆發的一年,更關鍵的是在硬件爆發的同時,對于不同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動將會是業內重點思考的問題。
或許會在終端產品中以標準配置的形式實現,或許將由可穿戴產業鏈的某一環節技術實現,或許將會延伸出專業的公司解決不同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動問題。不論以何種形式出現,2015年可穿戴設備之間一些基礎部件的統一化,以及設備之間的互通將會是一個趨勢。
趨勢五:行業標準將繼續探索。
任何行業的存在與持續發展必然會依附于標準,這也是消費者信賴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盡管目前也有一些組織、機構在積極探索,試圖建立可穿戴設備的行業標準,但2015年要想標準落地,基本不太現實。
原因很簡單,任何一個行業標準的制定一定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權威性、指導性意見,并且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也就是說一個行業的標準一旦確定,就意味著該行業的產品開發將以標準為基礎。同時,一旦標準建立之后就不能隨意更改,因為在該行業內或準備進入該行業的創業者們在根據該標準進行產品開發時,從產品設計、開發、試產、營銷等全流程形成閉環需要1-2年的時間周期,一旦標準在這期間改動,毫無疑問將會對行業帶來巨大的波動與影響,這也就是標準具有一定時效性的原因。
但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由于其產業處于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不論是終端產品的技術性能,亦或是產業鏈上的一些關鍵技術,都處于不斷探索、快速發展的過程。因此,對于一個技術并不穩定,還處于日新月異發展階段的產業來說,建立標準為時過早。不要說可穿戴設備,就是目前大眾認知度相對較高的LED照明產業至今都無法形成落地的行業標準,原因就是LED芯片技術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標準難以準確的界定一個參數。
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短期內不可能推出所謂標準,就是一些機構強行推出,最多只是個烏龍的玩笑而已。盡管行業標準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之內都會處于缺失狀態,但這并不影響可穿戴設備的認證、監測。
對于一些通訊類產品,將會借助于通訊的認證方式進行;對于一些大眾消費類產品,將會借助于3C認證方式進行;對于一些行業細分、專業性的產品,將會依托所在行業的一些認證方式進行。
趨勢六:垂直細分將會是主流。
正如我之前所說,可穿戴設備并不局限于這只表,尤其對于即將到來的2015年,我認為這一年將會是可穿戴設備的市場細分年。
從人群維度看,女性市場、老年市場、年輕人市場、學生市場、兒童市場都將大有可為;
從行業維度看,基于可穿戴設備的金融支付、智能家居互通、移動醫療等方面都會出現機會;
從用戶維度看,健身、跑步、登山、驢友、減肥、游戲、成人用品等垂直化領域將大有機會;
從產業維度看,寵物、工業、環保、工業4.0等領域將會有所發展;
從產品形態維度看,繼智能手表、手環之后,智能鞋子、智能服裝、智能眼鏡等方面將會是2015年的一個重點市場。
在經歷了2013的探索,2014的試錯之后,2015年的可穿戴設備將會回歸到垂直、細分的發展方向上,不同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將會開始形成。
趨勢七:移動醫療將發力。
可穿戴設備對于醫療領域的影響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顛覆。尤其對于改善當前的醫患糾紛,以及有效配置本身就短缺的醫療資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移動互聯網生態圈的不斷形成,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加之一些醫療診斷方式的電子化,基于可穿戴設備的移動醫療開始逐漸顯現出其市場潛力來。
據有關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達到125.3億元。按照GSM對移動醫療行業測算標準,醫療設備廠商和內容與應用提供商占比約39.83%,預計到2017年,僅中國的可穿戴便攜醫療設備市場銷售規模將接近50億元。
可以預見,基于可穿戴設備的移動醫療將會朝著“智慧醫療”的方向進行發展,因為,在醫療的各個細分領域,從診斷、監護、治療、給藥都將全面開啟一個智能化的時代,結合商業醫療保險機構,全新的醫院、患者、保險的多方共贏商業模式也在探索中爆發,基于醫療大數據平臺的診斷與治療技術也將把個性化醫療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傳統的醫療器械和醫院的商業模式或將被全面顛覆。
隨著醫改呼聲的高漲,以及政府改革力度加大,目前最大的障礙,也就是玻璃門現象將會有所改善,從而進一步為基于可穿戴設備的移動醫療釋放出政策紅利。此外,基于可穿戴設備的醫療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醫療需求與醫療診治資源之間巨大的矛盾,將有效助力改善公共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特別是對于那些人口密集,醫療資源稀缺的國家。
后記:發布了《智能家居產業2015年度預測報告》和《智能硬件產業2015年度預測報告》兩份預測報告后,一些讀者問我為什么不出帶數據的報告。今天借此,年度的最后一份報告就這一問題做個闡述,一方面是由于本人的資訊有限,無法精準掌握這個產業的全球數據;第二方面是如果引用一些數據,目前所發布數據的一些機構的行業數據與預測數據也存在比較大的誤差。對于可穿戴設備這一新興產業而言,對于行業發展問題的總結、剖析,以及對接下來方向的思考在現階段或許是當前更為重要的事情。
對于可穿戴設備這一日新月異的產業,又具有廣泛的創新、應用空間,因此要對這一產業做準確的剖析與預測,這并非易事。而我盡可能的去思考、剖析,希望能給大家一個相對客觀、清晰的認識。盡管本文完稿后也發現文中或存不足,主要是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對于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理解也不夠透徹,洋洋灑灑近萬字,這對于解讀一個產業而言并不全面,只為拋磚引玉。對于一些闡述不到位的地方,歡迎大家完善、補充。不論好壞,只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