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應對傳染病:不能重“新”輕“舊”
[2015/1/8]
最近的一次門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教授段鐘平遇到了三個丙肝患者。經診斷顯示,其中兩人為肝硬化,一人則為肝癌。
雖然經常碰到這樣的事情,段鐘平依然很痛心。
在我國,丙型肝炎的標準療法是利巴韋林加干擾素,這兩種都是抗病毒藥物。“丙肝其實很容易治好,只要發現及時,好好用藥,50%以上人的病情都可以得到控制,甚至痊愈。”段鐘平說。
然而,事實是,很多丙肝患者,一經發現,就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肝硬化或者肝癌。“丙肝從預防到診斷到治療,整個過程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段鐘平說。
丙肝危害被低估
到現在為止,國內還沒有針對丙肝開展過全國流行病學的調查。
有調查研究表明,我國丙型肝炎感染率大概在1%左右。也就是說,全國有接近1300萬的慢性感染患者。不過,這些都是一些小樣本的調研,且不是專門為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調查而開展的。
前段時間,段鐘平主持了一項關于我國丙肝治療經濟負擔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慢性丙肝病人不接受治療的話,15%~30%的人會得肝硬化,而5%~10%的肝硬化患者會變成肝癌。
2013年度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死亡統計顯示,與2012年相比,丙肝的死亡率增加了41.25%。
其實,丙肝的預防很容易,其傳播途徑不外乎輸血、母嬰傳播、靜脈吸毒及性行為。
而現在,“基本的家底都沒有摸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效果更難以保證。”段鐘平說,對于丙肝不管是從診斷,還是預防和治療上,國家給予的重視程度都不夠。“有些既有的診斷,也很不規范。”
事實上,2007年,丙肝的應對曾面臨一個契機。當時,歐洲學術界和患者組織積極促請歐盟,將丙肝列入最危險的傳染病名單,并設立肝炎防治專項計劃,中國也曾打算開展丙肝普查工作。
不過,由于認識的問題,機遇最終失之交臂。中國疾控中心的一名專家表示,丙肝所帶來的危害性被低估了。
“炒新是政績”
被忽視的不只是丙肝。
布魯氏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變態反應性疾病。20世紀50~60年代在我國有較重流行。不過,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加強疫情監測等,至90年代初其感染率下降到0.3%,發病率也只有0.02/10萬。
然而,進入2000年以來,布魯氏菌病疫情強勢走高,每年的報告發病人數逐年上升。以寧夏為例,其發病率已經由2004年的0.02/10萬人上升到2013年的13.95/10萬人。
而面對布魯氏菌病再次復燃的勢頭,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所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隨著一些新型傳染病的暴發或出現,部分常見的、多發的、傳統的傳染病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故而愈演愈烈。
而分析其原因,該專家使用了一個詞——“炒新”。“炒新能獲得重視,吸引注意力,是政績。”
而事實上,這些傳染病有著相當大的人口基數,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也是無法衡量的。有的地區,病發率甚至已經不好控制。
今年廣東省暴發的登革熱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廣東全省累計報告登革熱病例超過4萬例,創10年來最高。
“登革熱的發生是常規的,暴發機理很明確,需要常年采取應對措施,卻沒有人去落實。”有專家告訴記者,登革熱的抗原有激活作用,如果二次感染,治療很不容易。
此外,幾位專家都指出,直到上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都一直在努力開展群眾愛國衛生運動,從日常生活中關注傳染病的預防,但是,現在類似的舉動已經很難再看見。
科學積累亟須增加
“對于常規的、多發的傳染病,我們在應對技術和方法上已經有所儲備,所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等到新發傳染病的研究,并沒有問題。”中科院廣州分院副院長、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專家郭俊說。
不過,對于常規的傳染病,郭俊表示,也必須要加強重視。在他看來,應對傳染病,關鍵不是看它是新生還是既有的,而是要關注其在社會和人群中傳播的程度,只要達到一定程度,就要加強預防,并及時切斷其傳播鏈,而這需要加強監控的力度。
常規傳染病威脅持續存在,新發傳染病又不斷出現,我國面臨來自傳統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的雙重壓力。為此,相關的傳染病監控和預防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中。
不過,在專家們看來,在基層和相對比較貧困的地區,體系建設還有相當大的完善空間。
上述中國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必須要提高該體系的早期預警能力,讓其能夠早期發現疾病的流行以及暴發、流行的信號。
“要提高其覆蓋面,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郭俊說,健全的科學體系、醫療體系、疾病預防體系和知識傳播體系是應對傳染病的基本支撐平臺。
而其中,更多的科學積累是必需的。郭俊說,對常規的既有的傳染病要加強監測,更新技術儲備;與此同時,也要建設高水平的研究平臺和研究隊伍,使得新發傳染病能夠追溯到病原,以便作出及時的分析和判斷,更好地加強對傳染病的控制。
雖然經常碰到這樣的事情,段鐘平依然很痛心。
在我國,丙型肝炎的標準療法是利巴韋林加干擾素,這兩種都是抗病毒藥物。“丙肝其實很容易治好,只要發現及時,好好用藥,50%以上人的病情都可以得到控制,甚至痊愈。”段鐘平說。
然而,事實是,很多丙肝患者,一經發現,就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肝硬化或者肝癌。“丙肝從預防到診斷到治療,整個過程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段鐘平說。
丙肝危害被低估
到現在為止,國內還沒有針對丙肝開展過全國流行病學的調查。
有調查研究表明,我國丙型肝炎感染率大概在1%左右。也就是說,全國有接近1300萬的慢性感染患者。不過,這些都是一些小樣本的調研,且不是專門為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學調查而開展的。
前段時間,段鐘平主持了一項關于我國丙肝治療經濟負擔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慢性丙肝病人不接受治療的話,15%~30%的人會得肝硬化,而5%~10%的肝硬化患者會變成肝癌。
2013年度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死亡統計顯示,與2012年相比,丙肝的死亡率增加了41.25%。
其實,丙肝的預防很容易,其傳播途徑不外乎輸血、母嬰傳播、靜脈吸毒及性行為。
而現在,“基本的家底都沒有摸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效果更難以保證。”段鐘平說,對于丙肝不管是從診斷,還是預防和治療上,國家給予的重視程度都不夠。“有些既有的診斷,也很不規范。”
事實上,2007年,丙肝的應對曾面臨一個契機。當時,歐洲學術界和患者組織積極促請歐盟,將丙肝列入最危險的傳染病名單,并設立肝炎防治專項計劃,中國也曾打算開展丙肝普查工作。
不過,由于認識的問題,機遇最終失之交臂。中國疾控中心的一名專家表示,丙肝所帶來的危害性被低估了。
“炒新是政績”
被忽視的不只是丙肝。
布魯氏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變態反應性疾病。20世紀50~60年代在我國有較重流行。不過,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加強疫情監測等,至90年代初其感染率下降到0.3%,發病率也只有0.02/10萬。
然而,進入2000年以來,布魯氏菌病疫情強勢走高,每年的報告發病人數逐年上升。以寧夏為例,其發病率已經由2004年的0.02/10萬人上升到2013年的13.95/10萬人。
而面對布魯氏菌病再次復燃的勢頭,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所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隨著一些新型傳染病的暴發或出現,部分常見的、多發的、傳統的傳染病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故而愈演愈烈。
而分析其原因,該專家使用了一個詞——“炒新”。“炒新能獲得重視,吸引注意力,是政績。”
而事實上,這些傳染病有著相當大的人口基數,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也是無法衡量的。有的地區,病發率甚至已經不好控制。
今年廣東省暴發的登革熱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廣東全省累計報告登革熱病例超過4萬例,創10年來最高。
“登革熱的發生是常規的,暴發機理很明確,需要常年采取應對措施,卻沒有人去落實。”有專家告訴記者,登革熱的抗原有激活作用,如果二次感染,治療很不容易。
此外,幾位專家都指出,直到上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都一直在努力開展群眾愛國衛生運動,從日常生活中關注傳染病的預防,但是,現在類似的舉動已經很難再看見。
科學積累亟須增加
“對于常規的、多發的傳染病,我們在應對技術和方法上已經有所儲備,所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等到新發傳染病的研究,并沒有問題。”中科院廣州分院副院長、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專家郭俊說。
不過,對于常規的傳染病,郭俊表示,也必須要加強重視。在他看來,應對傳染病,關鍵不是看它是新生還是既有的,而是要關注其在社會和人群中傳播的程度,只要達到一定程度,就要加強預防,并及時切斷其傳播鏈,而這需要加強監控的力度。
常規傳染病威脅持續存在,新發傳染病又不斷出現,我國面臨來自傳統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的雙重壓力。為此,相關的傳染病監控和預防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中。
不過,在專家們看來,在基層和相對比較貧困的地區,體系建設還有相當大的完善空間。
上述中國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必須要提高該體系的早期預警能力,讓其能夠早期發現疾病的流行以及暴發、流行的信號。
“要提高其覆蓋面,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郭俊說,健全的科學體系、醫療體系、疾病預防體系和知識傳播體系是應對傳染病的基本支撐平臺。
而其中,更多的科學積累是必需的。郭俊說,對常規的既有的傳染病要加強監測,更新技術儲備;與此同時,也要建設高水平的研究平臺和研究隊伍,使得新發傳染病能夠追溯到病原,以便作出及時的分析和判斷,更好地加強對傳染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