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多數食品安全事件被誤讀 監管和標準成重中之重
[2014/2/10]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帶來信任危機
專家在解讀2013年國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時表示,1月的新西蘭奶粉檢出雙氰胺,實際是使用含雙氰胺的肥料造成的微量殘留,遠低于歐盟的殘留標準,不構成健康風險;2月的“鎘大米”,是因為在受鎘污染的土壤上種植的大米,或使用這種大米制作米制品導致的鎘超標問題,不是非法添加;3月的“美素”奶粉疑云,事實上是一起在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中典型的知假造假的違法犯罪行為。
2013年3月,農夫山泉被指生產標準不如自來水,專家認為,雖然企業在標準的使用上存在不當之處,但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此事并非食品安全事件;5月至11月,媒體對膠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質疑,專家認為,個別企業的不當行為應該有針對性監督與批評,但全盤否定膠原蛋白肽有失偏頗。7月三品牌奶粉檢出反式脂肪酸,專家認為此次事件媒體有誤導行為,并非食品安全事件;9月“瞎果門”事件中,專家認為,果汁加工企業采用“瞎果”榨汁事實依據不足,也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12月的紙塑包裝疑似遷移出“塑化劑”,專家認為該報道的“事件”談不上什么危機,更不是食品安全事件。
“2011-2013年36個食品安全事件的分布是突發的、散點的,涉及到影響食品安全的各個領域。”孟素荷分析,一些重點領域受關注較多:一是以傳統食品工業化為特征的中國方便食品產業占28%。中國傳統食品制作的復雜性,導致傳統食品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安全性評價正在成為中國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獨特問題;二是對標準的爭論與質疑,占17%;三是涉及原料污染與過程控制的事件也占到11%;此外,乳制品行業始終受到高度關注,亦占11%。以嬰幼兒奶粉為代表的中國食品依然缺乏消費者的足夠信任,任何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負面報道總能引起消費者的極度恐慌,也是中國食品安全“信任危機”的濃縮。
孟素荷表示,食品安全是道德、法規、技術三個層面的問題,夯實食品安全的科學基礎是中國科學家的使命。目前,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在對食品安全事件的認知與報道中,已加大了與科技界的合作與交流,報道內容日趨客觀準確,但是鑄就中國食品安全的信任之路依舊漫長而艱難。
食品監管需引入公共治理理念
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要打破多頭管理體制,并不意味著職能部門要“單打獨斗”,必須讓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監管的合力
據報道,根據國家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有關方案要求,廣東省珠海市日前出臺了相應的改革方案。根據方案,在食品安全從種養殖到餐桌的整個鏈條中,除了種養殖環節外,絕大部分的監管職能將交給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珠海市將成立食品安全監管的“三級機構”和“四級網絡”,努力擺脫“九龍治水”與監管空白頻現的困局。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多頭管理的情況確實存在。雖然,《食品安全法》要求衛生監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質量監督等多個部門的職能,形成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并統一協調的監管格局。但由于食品安全管理難度大、成本高,各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逐漸由“誰都管”變成了“誰都難管”。就此而言,珠海市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探索,有利于切實理順現行監管體制,破解食品安全監管“九龍治水”的制度困局。
對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必須引入公共治理的理念。作為當前公共行政學術界重要理論,公共治理是指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及私人組織或公眾等主體對社會公共事務共同進行協調式管理,共同謀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形式。當前,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要打破多頭管理體制,變“分段監管”為“集中監管”,這并不意味著職能部門以“單打獨斗”的方式就可以實現無縫隙的食品安全監管。要讓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和發揮出威力,必須讓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監管的合力。只有這樣,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才能夠更加嚴密和有效。
其實,《食品安全法》已經規定,食品行業協會、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新聞媒體都可以參與食品安全監督,這是一個很好的法律原則。但落實這一原則,必須有體制、機制和合適的渠道來保證。具體而言,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及時公開食品安全信息,讓社會公眾能夠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要積極組織和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建立社會監督的體制和渠道,讓普通老百姓理直氣壯、隨時隨地參與監督。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兩年內完成整合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全面啟動食品標準清理工作,目前這項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實現了預期目標。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要求,國家衛生計生委將開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工作,基本解決現行標準交叉、重復、矛盾的問題;同時加快食用植物油、蜂蜜、飲用水、糧食等重點領域、品種的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修訂,形成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框架、原則、主要內容基本一致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
今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將組織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全國總膳食和食物消費量調查。國家食品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嚴衛星介紹,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食品中有毒有害物、污染物的監測,包括食品中的農藥、獸藥、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對疾病的監測,主要針對食品中有毒有害物可能導致人類健康的損害。全國總膳食調查是要了解我國老百姓真正吃進去了多少。食物消費量調查旨在了解國人的膳食結構和每種食物的消費量。通過這3項調查整合,可以得出國人每天面臨著多少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質。
專家在解讀2013年國內食品安全熱點事件時表示,1月的新西蘭奶粉檢出雙氰胺,實際是使用含雙氰胺的肥料造成的微量殘留,遠低于歐盟的殘留標準,不構成健康風險;2月的“鎘大米”,是因為在受鎘污染的土壤上種植的大米,或使用這種大米制作米制品導致的鎘超標問題,不是非法添加;3月的“美素”奶粉疑云,事實上是一起在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中典型的知假造假的違法犯罪行為。
2013年3月,農夫山泉被指生產標準不如自來水,專家認為,雖然企業在標準的使用上存在不當之處,但產品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此事并非食品安全事件;5月至11月,媒體對膠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質疑,專家認為,個別企業的不當行為應該有針對性監督與批評,但全盤否定膠原蛋白肽有失偏頗。7月三品牌奶粉檢出反式脂肪酸,專家認為此次事件媒體有誤導行為,并非食品安全事件;9月“瞎果門”事件中,專家認為,果汁加工企業采用“瞎果”榨汁事實依據不足,也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12月的紙塑包裝疑似遷移出“塑化劑”,專家認為該報道的“事件”談不上什么危機,更不是食品安全事件。
“2011-2013年36個食品安全事件的分布是突發的、散點的,涉及到影響食品安全的各個領域。”孟素荷分析,一些重點領域受關注較多:一是以傳統食品工業化為特征的中國方便食品產業占28%。中國傳統食品制作的復雜性,導致傳統食品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安全性評價正在成為中國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獨特問題;二是對標準的爭論與質疑,占17%;三是涉及原料污染與過程控制的事件也占到11%;此外,乳制品行業始終受到高度關注,亦占11%。以嬰幼兒奶粉為代表的中國食品依然缺乏消費者的足夠信任,任何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負面報道總能引起消費者的極度恐慌,也是中國食品安全“信任危機”的濃縮。
孟素荷表示,食品安全是道德、法規、技術三個層面的問題,夯實食品安全的科學基礎是中國科學家的使命。目前,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在對食品安全事件的認知與報道中,已加大了與科技界的合作與交流,報道內容日趨客觀準確,但是鑄就中國食品安全的信任之路依舊漫長而艱難。
食品監管需引入公共治理理念
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要打破多頭管理體制,并不意味著職能部門要“單打獨斗”,必須讓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監管的合力
據報道,根據國家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有關方案要求,廣東省珠海市日前出臺了相應的改革方案。根據方案,在食品安全從種養殖到餐桌的整個鏈條中,除了種養殖環節外,絕大部分的監管職能將交給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珠海市將成立食品安全監管的“三級機構”和“四級網絡”,努力擺脫“九龍治水”與監管空白頻現的困局。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多頭管理的情況確實存在。雖然,《食品安全法》要求衛生監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質量監督等多個部門的職能,形成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并統一協調的監管格局。但由于食品安全管理難度大、成本高,各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逐漸由“誰都管”變成了“誰都難管”。就此而言,珠海市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探索,有利于切實理順現行監管體制,破解食品安全監管“九龍治水”的制度困局。
對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必須引入公共治理的理念。作為當前公共行政學術界重要理論,公共治理是指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及私人組織或公眾等主體對社會公共事務共同進行協調式管理,共同謀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形式。當前,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要打破多頭管理體制,變“分段監管”為“集中監管”,這并不意味著職能部門以“單打獨斗”的方式就可以實現無縫隙的食品安全監管。要讓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和發揮出威力,必須讓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監管的合力。只有這樣,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才能夠更加嚴密和有效。
其實,《食品安全法》已經規定,食品行業協會、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新聞媒體都可以參與食品安全監督,這是一個很好的法律原則。但落實這一原則,必須有體制、機制和合適的渠道來保證。具體而言,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及時公開食品安全信息,讓社會公眾能夠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要積極組織和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食品安全監督,建立社會監督的體制和渠道,讓普通老百姓理直氣壯、隨時隨地參與監督。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兩年內完成整合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全面啟動食品標準清理工作,目前這項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實現了預期目標。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要求,國家衛生計生委將開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工作,基本解決現行標準交叉、重復、矛盾的問題;同時加快食用植物油、蜂蜜、飲用水、糧食等重點領域、品種的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修訂,形成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框架、原則、主要內容基本一致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
今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將組織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全國總膳食和食物消費量調查。國家食品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嚴衛星介紹,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食品中有毒有害物、污染物的監測,包括食品中的農藥、獸藥、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對疾病的監測,主要針對食品中有毒有害物可能導致人類健康的損害。全國總膳食調查是要了解我國老百姓真正吃進去了多少。食物消費量調查旨在了解國人的膳食結構和每種食物的消費量。通過這3項調查整合,可以得出國人每天面臨著多少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