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中儲糧炮轟調和油貓膩 國標缺失已八年
[2012/8/28]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宣布推出“金鼎”食用調和油。作為市場新兵,中儲糧此次使出了必殺技——國內首個公布調和油各種原料占比配方,意圖打破食用調和油市場長期混亂的局面,也為自己迅速占領市場奠定堅實基礎。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榮介紹,目前調和食用油最大的問題就是成分配比不透明,消費者缺乏知情權。“調和油生產企業通常用價格低的食用油做主要成分,將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價格高的油品僅添加很少比例,然后在商品名稱上著重突出良好油品,比如橄欖調和油、茶籽調和油。但是,消費者卻看不到這些調和油中各種油料具體的成分和比例。”
市場人士指出,中儲糧金鼎此舉意義重大,有望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帶動調和油市場的規范、健康發展。就在今年7月,有消息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和國家糧食局將重新啟動制定《食用植物調和油標準》,中儲糧金鼎此舉無疑傳遞出強烈的政策信號。
調和油市場亂象叢生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調和油市場消費量已經占小包裝油消費總量的30%以上,終端市場上存在的調和油品種不下二十余種。
據了解,金龍魚、福臨門等大品牌憑據多年的市場深耕,在調和油市場中穩穩占據了前兩名。AC尼爾森數據顯示,Top10品牌占據市場72%左右的調和油份額,其余被區域品牌瓜分;金龍魚坐穩調和油市場頭把交椅,且同比增幅明顯;福臨門份額維持穩定,與第三品牌拉開了很大距離。
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這些調和油盡管都在名稱上突出其最昂貴和最看重的油品,也會標注產品配料,但卻看不到調和油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
業內專家認為,這釋放給食用油行業的信號是,調和油生產企業往往僅將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價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價格低的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卻將調和油以前者來命名。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當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產、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為基礎油的調和油,盈利可以達到6元,即盈利6%,是純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還是由于利益的驅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市場自然行為。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一些企業可能會對調和油中各原料的比例進行調節,從而出現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和訊網。
不僅于此,由于消費者缺乏對調和油各種油品構成比例的了解,導致長期誤食,給身體營養均衡帶來嚴重影響。
據了解,中儲糧金鼎此次公布調和油的配方中,大豆油是主要成分,占比47.5%,而這已經是國內調和油非常理性的配方了;菜籽油是第二主要成分,點比41.4%,在目前調和油的配方中也屬于較高的占比;另外添加了茶葉籽油和橄欖油等木本精華,使其含有茶多酚和橄欖多酚等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物質,添加了花生油和芝麻油,提升了產品的風味,更適合中國傳統的口味習慣。
調和油國標長期缺位
我國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產品國家標準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標準明確要求產品等級、生產工藝、原料產地等須在包裝上標示。
首先,在國標中,所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油品的生產企業,必須在產品外包裝上標明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壓榨”還是“浸出”法。壓榨法是靠物理壓力將油脂直接從油料中分離出來,其過程不涉及化學添加劑。從安全與環保上來看,采用物理方法的壓榨油較有優勢。它能夠保持原料原有營養,油的品質比較純正,但以壓榨法生產食用油,出油率低,對原料的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較高。這種方法常用于生產花生油。
浸出法是采用某種溶劑油將油脂原料經過充分浸泡后再進行高溫提取,經過脫脂、脫膠、脫水、脫色、脫臭、脫酸后加工成成品油。浸出法制油,具有糟粕中殘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優勢。只要合乎國家標準,以浸出法生產的食用油,其化學成分的殘留很低,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任何影響。此法常用于生產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長期缺位的是調和油。
2004年新的國家食用油標準開始施行后,當時食用調和油市場的隨意勾兌現象、標識混亂、名稱繁雜的問題就已經引起有關部門注意,食用調和油的國家標準制定工作也順勢而提上了國家糧食局等有關部門的議程。
2007年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上,形成了“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送審稿》”;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08年10月25日,但事實上,直到今天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也始終未有見到其真面目。
如何界定調和油存分歧
據了解,在當年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對于食用調和油的命名規則,有的油脂企業提出產品名稱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調和油,名稱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遞減,而且由兩種油調制而成的調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應不少于50%。
還有企業認為調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過三分之一時,可以加在調和油前成為冠名調和油,建議營養型調和油(如橄欖調和油、葵花調和油等)營養油脂超過三分之一時,加在調和油前成為冠名調和油;風味型調和油(花生芝麻調和油),以調香為主的油品則另當別論。
食用調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還是50%的油料比例來命名,迄今未有定論。這正是調和油國標長期未能出臺的原因所在,標準如何定,調和油概念如何界定,這都是非常復雜而且非常專業的問題,涉及到整個行業的發展,不得不慎之又慎。
對于遲遲未能出臺的《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上述業內人士稱,我國始終沒有一種調和油標準來規范市場行為,僅僅依靠企業自行去監管機構進行備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公布配方、推動國標出臺,是所有有責任企業的共同愿望,只有這個行業做好了,每個品牌才能更好地發展,我相信所有的同行在這一點上的態度都是一致的。”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榮說。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榮介紹,目前調和食用油最大的問題就是成分配比不透明,消費者缺乏知情權。“調和油生產企業通常用價格低的食用油做主要成分,將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價格高的油品僅添加很少比例,然后在商品名稱上著重突出良好油品,比如橄欖調和油、茶籽調和油。但是,消費者卻看不到這些調和油中各種油料具體的成分和比例。”
市場人士指出,中儲糧金鼎此舉意義重大,有望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帶動調和油市場的規范、健康發展。就在今年7月,有消息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和國家糧食局將重新啟動制定《食用植物調和油標準》,中儲糧金鼎此舉無疑傳遞出強烈的政策信號。
調和油市場亂象叢生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調和油市場消費量已經占小包裝油消費總量的30%以上,終端市場上存在的調和油品種不下二十余種。
據了解,金龍魚、福臨門等大品牌憑據多年的市場深耕,在調和油市場中穩穩占據了前兩名。AC尼爾森數據顯示,Top10品牌占據市場72%左右的調和油份額,其余被區域品牌瓜分;金龍魚坐穩調和油市場頭把交椅,且同比增幅明顯;福臨門份額維持穩定,與第三品牌拉開了很大距離。
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這些調和油盡管都在名稱上突出其最昂貴和最看重的油品,也會標注產品配料,但卻看不到調和油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
業內專家認為,這釋放給食用油行業的信號是,調和油生產企業往往僅將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價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價格低的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卻將調和油以前者來命名。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當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產、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為基礎油的調和油,盈利可以達到6元,即盈利6%,是純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還是由于利益的驅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市場自然行為。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一些企業可能會對調和油中各原料的比例進行調節,從而出現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和訊網。
不僅于此,由于消費者缺乏對調和油各種油品構成比例的了解,導致長期誤食,給身體營養均衡帶來嚴重影響。
據了解,中儲糧金鼎此次公布調和油的配方中,大豆油是主要成分,占比47.5%,而這已經是國內調和油非常理性的配方了;菜籽油是第二主要成分,點比41.4%,在目前調和油的配方中也屬于較高的占比;另外添加了茶葉籽油和橄欖油等木本精華,使其含有茶多酚和橄欖多酚等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物質,添加了花生油和芝麻油,提升了產品的風味,更適合中國傳統的口味習慣。
調和油國標長期缺位
我國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產品國家標準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標準明確要求產品等級、生產工藝、原料產地等須在包裝上標示。
首先,在國標中,所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油品的生產企業,必須在產品外包裝上標明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壓榨”還是“浸出”法。壓榨法是靠物理壓力將油脂直接從油料中分離出來,其過程不涉及化學添加劑。從安全與環保上來看,采用物理方法的壓榨油較有優勢。它能夠保持原料原有營養,油的品質比較純正,但以壓榨法生產食用油,出油率低,對原料的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較高。這種方法常用于生產花生油。
浸出法是采用某種溶劑油將油脂原料經過充分浸泡后再進行高溫提取,經過脫脂、脫膠、脫水、脫色、脫臭、脫酸后加工成成品油。浸出法制油,具有糟粕中殘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優勢。只要合乎國家標準,以浸出法生產的食用油,其化學成分的殘留很低,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任何影響。此法常用于生產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長期缺位的是調和油。
2004年新的國家食用油標準開始施行后,當時食用調和油市場的隨意勾兌現象、標識混亂、名稱繁雜的問題就已經引起有關部門注意,食用調和油的國家標準制定工作也順勢而提上了國家糧食局等有關部門的議程。
2007年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上,形成了“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送審稿》”;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08年10月25日,但事實上,直到今天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也始終未有見到其真面目。
如何界定調和油存分歧
據了解,在當年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對于食用調和油的命名規則,有的油脂企業提出產品名稱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調和油,名稱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遞減,而且由兩種油調制而成的調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應不少于50%。
還有企業認為調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過三分之一時,可以加在調和油前成為冠名調和油,建議營養型調和油(如橄欖調和油、葵花調和油等)營養油脂超過三分之一時,加在調和油前成為冠名調和油;風味型調和油(花生芝麻調和油),以調香為主的油品則另當別論。
食用調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還是50%的油料比例來命名,迄今未有定論。這正是調和油國標長期未能出臺的原因所在,標準如何定,調和油概念如何界定,這都是非常復雜而且非常專業的問題,涉及到整個行業的發展,不得不慎之又慎。
對于遲遲未能出臺的《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上述業內人士稱,我國始終沒有一種調和油標準來規范市場行為,僅僅依靠企業自行去監管機構進行備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公布配方、推動國標出臺,是所有有責任企業的共同愿望,只有這個行業做好了,每個品牌才能更好地發展,我相信所有的同行在這一點上的態度都是一致的。”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