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高端智能 中國儀器儀表裝備制造發展主流
[2012/4/13]
隨著國務院在2006年出臺振興裝備制造業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國內企業裝備制造的在‘重’、‘大’、‘長’、‘厚’方面不斷刷新世界記錄,對許多行業大型設備,如大型油田裝備、大型工程機械、大型冶金裝備、大型化工裝備等,都具備相當高的制造能力,但國產高端成套專用控制系統或優化系統的制造能力幾乎為零。
與航空、軌道交通和海洋工程裝備相比,高端智能裝備制造在國務院文件中被表述的定位是“基礎配套”。早前,一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起草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路線圖》公布。
根據該路線圖的內容,智能制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在“十二五”期間將突破九大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推進八項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八類重大智能制造裝備集成創新能力和促進在國民經濟六大重點領域的示范應用推廣。
這份政府部門起草的文件與之前發布的文件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徹底顛覆了以前文件中從裝備系統到工具部件的“從大到小”的表述方式,先前處于配套地位的傳感器、元器件、儀表儀器放在了文件行文順序的前面。
比如,在九大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中處于前三位包括“高傳感靈敏度、精度、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的傳感技術”,“微內核操作系統”,“實現統一數據格式、統一編程環境的工程軟件平臺技術”和“基于海量數據的建模技術”。八項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的順序也是由傳感器到控制系統和儀表再到儀器。
長期關注國內裝備制造行業的《裝備制造》執行主編邵心璞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隨著國務院在2006年出臺振興裝備制造業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國內企業裝備制造的在‘重’、‘大’、‘長’、‘厚’方面不斷刷新世界記錄,對許多行業大型設備,如大型油田裝備、大型工程機械、大型冶金裝備、大型化工裝備等,都具備相當高的制造能力,但國產高端成套專用控制系統或優化系統的制造能力幾乎為零。我國雖然已成為亞洲除日本以外最大的儀器儀表生產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儀器儀表生產國,但絕大部分國產儀器產品的技術水平處于國際上9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中低檔產品品種基本齊全,能夠批量生產,且質量穩定,但在高技術含量的自動化儀表及系統、科學測試儀器、傳感器、元器件等產品的競爭上,國內儀器儀表行業基本上都處于相當被動的境地。傳感器的作用類似于人的感觀,計算機相當于人的大腦,執行器相當于人的肌體。如果人的五官出了毛病,大腦就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行為就會陷入盲目性,體現在裝備上就會出現性能失靈的問題。國內裝備制造業也存在如同信息產業領域‘缺心(芯片)、短魂(軟件)、少面子(顯示屏)’式的尷尬,儀器儀表已是裝備制造業中進口較多和外貿逆差最大的行業。”
中科院計算機所專家提供的一份中國科學院信息領域戰略研究組《中國至2050年信息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報告顯示,“據美國的歷史經驗,基于物理學的工業軟件(phyics-basedsoftware)引發了高科技制造業產品的革命,是美國高科技制造業產品的競爭力之所在。相對于操作系統和通用軟件而言,目前我國的工業軟件技術更加落后。發展工業軟件的首要要務不是編程,而是數學建模和算法設計,構建和推廣一個工業軟件產品大約需要20人以上的跨學科團隊專注工作5-10年,才能達到成熟的生產性使用程度。”
該報告還提出,工業軟件是“兩化”的融合劑,我國工業信息化的中短期目標是以信息化改造制造業,推進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從中長期發展來看,工業軟件將促進傳統工業從信息化向集成化和智能化過渡。
不過也有IT領域的業內人士指出,該技術路線圖對于傳感和計算等“智能化”的關注已經足夠,但對于網絡化后的信息安全問題的忽略是個缺陷,在網絡時代類似電力和化工等行業的安全生產已經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與航空、軌道交通和海洋工程裝備相比,高端智能裝備制造在國務院文件中被表述的定位是“基礎配套”。早前,一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起草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路線圖》公布。
根據該路線圖的內容,智能制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在“十二五”期間將突破九大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推進八項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八類重大智能制造裝備集成創新能力和促進在國民經濟六大重點領域的示范應用推廣。
這份政府部門起草的文件與之前發布的文件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徹底顛覆了以前文件中從裝備系統到工具部件的“從大到小”的表述方式,先前處于配套地位的傳感器、元器件、儀表儀器放在了文件行文順序的前面。
比如,在九大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中處于前三位包括“高傳感靈敏度、精度、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的傳感技術”,“微內核操作系統”,“實現統一數據格式、統一編程環境的工程軟件平臺技術”和“基于海量數據的建模技術”。八項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的順序也是由傳感器到控制系統和儀表再到儀器。
長期關注國內裝備制造行業的《裝備制造》執行主編邵心璞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隨著國務院在2006年出臺振興裝備制造業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國內企業裝備制造的在‘重’、‘大’、‘長’、‘厚’方面不斷刷新世界記錄,對許多行業大型設備,如大型油田裝備、大型工程機械、大型冶金裝備、大型化工裝備等,都具備相當高的制造能力,但國產高端成套專用控制系統或優化系統的制造能力幾乎為零。我國雖然已成為亞洲除日本以外最大的儀器儀表生產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儀器儀表生產國,但絕大部分國產儀器產品的技術水平處于國際上9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中低檔產品品種基本齊全,能夠批量生產,且質量穩定,但在高技術含量的自動化儀表及系統、科學測試儀器、傳感器、元器件等產品的競爭上,國內儀器儀表行業基本上都處于相當被動的境地。傳感器的作用類似于人的感觀,計算機相當于人的大腦,執行器相當于人的肌體。如果人的五官出了毛病,大腦就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行為就會陷入盲目性,體現在裝備上就會出現性能失靈的問題。國內裝備制造業也存在如同信息產業領域‘缺心(芯片)、短魂(軟件)、少面子(顯示屏)’式的尷尬,儀器儀表已是裝備制造業中進口較多和外貿逆差最大的行業。”
中科院計算機所專家提供的一份中國科學院信息領域戰略研究組《中國至2050年信息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報告顯示,“據美國的歷史經驗,基于物理學的工業軟件(phyics-basedsoftware)引發了高科技制造業產品的革命,是美國高科技制造業產品的競爭力之所在。相對于操作系統和通用軟件而言,目前我國的工業軟件技術更加落后。發展工業軟件的首要要務不是編程,而是數學建模和算法設計,構建和推廣一個工業軟件產品大約需要20人以上的跨學科團隊專注工作5-10年,才能達到成熟的生產性使用程度。”
該報告還提出,工業軟件是“兩化”的融合劑,我國工業信息化的中短期目標是以信息化改造制造業,推進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從中長期發展來看,工業軟件將促進傳統工業從信息化向集成化和智能化過渡。
不過也有IT領域的業內人士指出,該技術路線圖對于傳感和計算等“智能化”的關注已經足夠,但對于網絡化后的信息安全問題的忽略是個缺陷,在網絡時代類似電力和化工等行業的安全生產已經面臨著很大的挑戰。